道哥聊历史|探寻秦穆公对晋国的态度及战略转变,以“烛之武退秦师”为切入点( 二 )


秦穆公以战胜国的身份而率先放低姿态 , 虽可表现出秦穆公“以德报怨”的态度 , 但也反映出秦穆公东出之心的决绝以及当时秦国实力不济的无奈 , 可见此时的秦国想要东出依旧离不开晋国的支持 。 不过作为战胜国 , 秦国还是获得了晋国割让的河西之地 , 这也算是对秦国付出的馈赠 。
因为前两次的联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报 , 所以秦穆公便将希望寄托在第三次联姻之上 , 而第三次联姻的对象便是继齐桓公之后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 。
然而令秦穆公意想不到的是 , 晋文公对秦国的防备之心及手段要远超晋国之前的历代国君 , 因此这一次的联姻最终引爆了长久以来积压在他内心之中的不满与愤怒 。
道哥聊历史|探寻秦穆公对晋国的态度及战略转变,以“烛之武退秦师”为切入点
文章图片
晋文公
秦穆公的不满
事实证明 , 晋文公之志不在齐桓公之下 , 齐桓公死后 , 中原一时无人领导 , 楚国趁机北侵 , 后幸得晋文公领导众诸侯一致对抗楚国 , 中原才得以保全安宁 。
而在晋文公领导中原诸侯与楚国争霸之时 , 秦穆公愈发觉得秦国在被晋文公有意的排斥与孤立 , 这种排斥与孤立笔者总结了两点:
1 ,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 , 周襄王之弟王子带引北狄进攻王畿 , 周襄王出逃 , 秦穆公见此机会欲以“勤王”之名 , 兴兵借道晋国以参与平叛王子带之乱 , 然晋文公予以拒绝并亲自前往秦营向秦穆公陈述“晋国就近 , 勤王之事晋国可独自担负 , 无需秦国长途跋涉 , 劳师远征”的事实 。 虽然秦穆公对此不满 , 但晋文公有理有据 , 自己无法辩驳 , 因此“勤王”之事只能作罢 。
2 , 平定王子带之乱后 , 晋文公再次游说秦穆公南下攻取楚国之商密 , 并派兵协助 。 在笔者看来晋文公此举实为一石二鸟之计 , 一来令秦国牵制楚国 , 为日后的城濮之战做准备 , 二来可以转移秦穆公东出的注意力 , 令秦国专注于与楚国的对抗之中 。
如今我们无法得知秦穆公当时是否已经猜到晋文公如此安排的深意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晋文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 纵他在位之时秦国都一直被晋国压制在黄河以西而不得出 。
道哥聊历史|探寻秦穆公对晋国的态度及战略转变,以“烛之武退秦师”为切入点
文章图片
晋文公雕像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 , 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 , 周襄王亦册封其为“侯伯” , 为众诸侯之长 , 晋文公霸业已成 。
践土之盟上晋文公出尽风头 , 却不见出力甚多的秦穆公 , 如今看来 , 秦穆公没有参加践土之盟亦是不满晋国阻塞自己东出之路 。 而对于秦穆公的不满 , 晋文公已经有所察觉 , 秦国缺席践土之盟 , 对自己的威信力也有很大影响 , 所以第二年 , 晋文公为了平息秦穆公的不满 , 他密许秦穆公日后中原之事秦晋两国可联合从事 , 晋文公从来都不是背信弃义之人 , 因此在向秦穆公做出允诺后的第二年 , 他便主动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便在此间发生 。
对于晋文公的种种做法 , 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1 , 晋文公自始至终都牢牢地掌握着与秦国对话的主动权 , 换句话说 , 他从未将秦国等同视之 , 如此居高临下的姿态自然会引来秦穆公的不满 。
2 , 晋文公虽然有意压制秦国 , 但却拿捏有度 , 在他每一次做出压制秦国之举后不久便会给予秦国一定的回报以平息秦国的不满 , 是以秦穆公虽然内心愤恨却苦于无法诉说 。
3 , 晋文公给予秦国的回报往往对自己也非常有利 , 不管是协助秦国夺取楚之商密 , 还是共同讨伐郑国 , 事实上晋国从中获取的利益要远多于秦国 , 由此可见 , 晋文公几乎已经将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
所以概括来说 , 晋文公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 , 他老成持重 , 权谋过人 , 对秦国采取的就是一种类似于“恩威并施”的外交策略 , 这种外交策略再加上秦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就导致了秦穆公根本无法逃离晋文公的掌控 , 只能蛰居西陲 , 任其内心的这种不满情绪肆意发展 , 在彷徨苦闷之中最终化为愤怒喷薄而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