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成|《小溪的情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二 )


王竞成|《小溪的情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章图片

小溪与大海作为自然中的一组动力关系 , 在人类的认知形成图式上 , 其体系的构成并不需要通过象征或借代关系来表现 , 而恰恰是最直观的、直接的 。 把这种直观诉诸于心理学语言 , 则应当说 , 这两者之间简直就是一种本能的、先验的存在关系;它们以大地理环境为基础 , 互相发生诱导、聚合、吸引等相互运动 。 大的地理环境 , 对于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人民话语(或原则)”来说即是大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现状 。 只有具备这种基础 , 作家与人民的关系才会有一个具体的可陈的形式 。 在宣传性话语里 , 小溪与大海的关系常常被人为定义 , 在大与小的辩证中成立 , 而抽掉了其自然环境的决定性 。 这在“人民话语”中 , 也就是抽掉了政治、社会环境本身 , 而把作家与人民的关系仅理解为作品的市场经济哲学 。 《小溪的情书》在此意义上 , 从情感直观中恢复了这种关系的有机性 , 又从地理本身比喻性地揭示了作家与人民之间具体关系构成的原理 。 堪以成为相对当代文艺方针导语的“知性标语” 。 无疑这里我所说的“标语”主要指其人文、诗意、情感与认知都达到了一种自然而饱满的时代表达 , 而不仅仅是理论与广告属性上的表述 , 不仅仅是感性的抒发 。
易运河、刘永新、杨柏榕等先后发言 。
诗人高昌提交了书面发言 。 高昌认为 , 小溪的情书言简意赅 , 有时间的纵深 , 亦有空间博阔 。 您用纯净的艺术词汇和深沉的人生历练 , 营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诗歌美构 。 我们经过疫情的艰难时刻 , 更对人生的弯弯曲曲有了不同寻常的深切体验 , 对大海的淡定和广阔有了更多的沉醉和向往 。
峭岩做了最后总结 , 王竞成到目前为止 , 写了三首大诗:即亲情、爱情、国情 。 在三大领域中 , 都有不同凡响的笔触 , 都有超常的高度 , 无论立意和语言 , 都是很出色的 。
王竞成的诗歌有两大特色:一是人的随性自然;二是诗的神性超然 。 他今天呈现的面貌 , 足以用这两句话概括 。
在我的印象中 , 王竞成是不能被历史掩没的诗人 。 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应有他的名字 。 2017年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要举办“纪念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活动”我担任总顾问 。 在研究入选名单时 , 毅然写上他的名字 。 这是我俩的机缘 。 当然 , 众多评论家的公认是主要的 , 还来自他自身的影响力 。
正如大家共识的那样 , 王竞成已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 这个经历我概括为“涅槃” 。 当我深入他的诗歌的肌理寻觅他的成因时 , 有一条这样的生活轨迹:苦难——武运——忧郁——自由——寻找 。 王竞成年轻时英俊潇洒 , 至今虽未到甲子 , 却欲显沧桑和老气 。 但率性随意却更加突出 。 是人到中年事理明智所至 。 他从农村走向军营 , 又从军营走回社会 , 二三十年的颠沛流离 , 职业的不确定性 , 证明着他的自由意识的强势 。 他的工作并非不体面 , 什么编辑、主任、主编 , 都是高知阶层特有的 , 但他寻来找去 , 最终摘得了自由文化人的桂冠 , 仔细想来 , 也没有什么不好 。 因为他最终擒获了一只“神兽” , 收获了诗歌 , 是诗歌给了他最大的慰藉 。
我说“凡人神韵” , 是说诗人首先是人 , 经过精神涅槃上升到神的世界 。 好像王竞成已实现了、并正在跋涉之中 。 为此 , 绿岛先生专门有一部著作《论诗人的两个世界》 , 引用大量资料阐述这两个世界的互补、互动、互融的成因 。 其要害 , 指明了诗人神性的必然性和人性的可信性 , 而两者的互补恰恰是走向神性的可能 , 那么 , 神性却是诗人不可缺少的重中之重 。
王竞成的人和他的诗歌 , 也佐证了两个世界存在的必然性 。 诗人的“涅槃”贯穿在他的人生轨迹中 。 特别是小溪的情书更加佐证了 ,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 这首写于海岛的诗歌将与大海同在 , 与小溪的故乡同在 。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朱先树、峭岩、曹宇翔、潇潇、付西路、王玮、刘永新、毛梦溪、杨柏榕、易运和、冯雷、于敦强、刘屹、赵莲子、孙晓媛、韩红雨、王竞成 。 光明网以及媒体参加研讨 。
王竞成|《小溪的情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章图片

王竞成|《小溪的情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