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宠爱|| 孙洁:把脉三道数字鸿沟,伏羲视点( 二 )


第二道数字鸿沟相关思想及评论为:若缺乏必要技能、知识及有效使用网络的能力 , 即便有物理接入亦无多大效果;数字鸿沟问题首先并非技术问题 , 而是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问题(Selwyn , 2004) 。 换言之 , 拥有同样的物理接入并不一定意味人们能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 , 或相同的程度来使用互联网 。 至此 , 数字鸿沟的研究开始由第一道鸿沟转向第二道鸿沟 。
由于同样上网时长不一定代表人们以相同方式使用互联网 , 部分学者开始研究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不同方式(Norris , 1996;Scheufele等 , 1999;Mdeod等 , 2001) 。 Wilhelm(2000)将互联网技术使用缺乏者分为三类 。 一、技术进步免疫者 , 此类人群或从未听说或使用电脑;二、边缘接入者 , 其在物理层面上拥有公共或私人电脑 , 却未获取互联网接入;三、边缘使用者 , 其虽使用网络服务 , 但并不将其作为主要信息传播工具 。
传播学者Norris(1998)则将互联网使用者分为四类 。 一、研究者 , 其为使用电子邮件或出于调查研究目的而使用因特网;二、消费者 , 其为购物、获取财经资源而使用因特网;三、表达者 , 其为表达自身观点、看法而使用因特网;四、娱乐者 , 他们出于娱乐目的(如玩游戏等)而上网 。 其中 , 研究者相较而言具备较多政治知识 。
VanDijk(1999、2000、2002)则将互联网使用技能划分为工具技能、信息技能、策略技能三个等级递进的技能层次 。 他认为 , 一部分人能够系统地将高级数字技术用于工作、教育 , 并从中受益;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使用基本的数字技术和简单的应用 , 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
Mossberger等(2003)将技术使用能力分为两种 。 一、操作硬件、软件所需技能 , 如打字、使用鼠标、指导计算机以某种方式键入记录等;二、信息素养 , 即“识别信息何时可以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 , 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
VanDeursen等(2016)则将技术能力归类为四种 。 一、操作技能 , 即使用互联网所需基本技能;二、信息导航技能 , 即在互联网上查找、选择、评估信息来源的能力;三、社交技能 , 即利用在线交流及互动来理解、交换意义 , 并获得社会资本的能力;四、创造性技能 , 即需要创造不同类型的高质量内容 , 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或与他人分享内容的能力 。 至此 , 通过将数字鸿沟重新定义为人们与互联网联系上的差距 , 产生了第一、二道数字鸿沟 。
第三道数字鸿沟:使用后果的不平等(2011-至今)一些学者认为 , 数字鸿沟的产生不仅来自互联网访问、技能和使用 , 亦来自互联网使用后果(Fuchs , 2009;Selwyn , 2004;VanDijk , 2005) 。 互联网接入和使用上的差异究竟会产生何种社会影响?对人们生存和发展有何影响?数字技术“贫穷”会否导致人们社会生活贫穷?由于信息和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社会、政治力量 , 人们知识获取方面的不平等 , 势必直接影响其社会及政治生活 。 数字鸿沟论述已从关注二元互联网接入 , 转至聚焦互联网技能和使用 , 继而转向分析互联网使用后果造成的鸿沟 , 即第三道数字鸿沟(Wei等 , 2011) 。 当拥有数字技能、使用互联网不能带来有益结果时 , 第三道数字鸿沟便会产生(Stern等 , 2009;VanDeursen等 , 2016) 。 第三道数字鸿沟在加重现有社会不平等方面 , 起着重要作用(Helsper , 2012;VanDijk , 2005;Witte等 , 2010) 。 因此 , 一旦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鸿沟问题获得解决 , 使用后果导致的第三道数字鸿沟问题将成为人们下一关注焦点 。
互联网接入、使用的数字鸿沟问题会否转化为知识获取上的鸿沟 , 进而导致其他社会后果?厘清此问题对我们理解数字化时代的不平等现象极为重要 。 事实上 , 诸多研究者及政策制订者皆在推测 , 人们往往通过互联网接入 , 获得商品、服务及其他社会利益;但迄今为止 , 尚无研究者以经验证据支持这一结论(DMaggio等 , 200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