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VS腾讯,市值之争还是生态之争?( 二 )


腾讯Q2季度各业务收入占比情况(来自腾讯财报)
再看阿里 , 核心电商板块占其总营收的87% , 而这一板块又包含了中国零售商业、B2B、菜鸟网络、本地生活服务等 。 其中盒马、天猫超市为代表的新零售业务更是保持了80%以上的增速 。 同时 , 阿里的云计算业务在二季度也贡献了高达123.45亿元的营收 , 同比增长59% , 成为电商业务之外的新增长引擎 。
/ 02 /
基因差异
不乏观点认为 , 市值此消彼长本来就是常态 。 但在AT这种体量的公司之间 , 出现万亿级的市值剪刀差 , 就不得不探究更深层的原因 。
在笔者看来 , AT之间的差异 , 首先是由其各自不同的基因决定的 。
在决定转型To B之后 , 很多人都认为腾讯没有To B基因 。 对此 , 刘炽平表示不认同“基因决定论” , 他还巧妙地提出了“进化”的观点 , 认为To B能力能在后天进化中获得 。
以社交起家的腾讯 , 拥有QQ、微信等高粘性的社交网络平台 , 通过C端用户之间的交互使用产生巨大流量 , 并围绕这些流量大做文章 , 不断寻求变现之道 。
阿里则从电商做起 , 角色定位是平台 , 连接着B端商家与C端消费者 。 经年以来 , 通过搭建商业平台、金融平台、物流平台、云计算平台等基础设施 , 阿里整个生态体系的能力也融会贯通 ,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同时服务B和C两端的系统性能力 , 并形成了To C越好To B也越好的正循环 。
所以我们看到 , 阿里的能力全面涵盖了前端服务到后端供应链 , 而腾讯则是在巨额流量的基础上嫁接各种业务来延伸边界 , 探索更多元化的C端商业模式 。
从具体业务来看 , 阿里从B2B开始 , 陆续推出淘宝、天猫、支付宝 , 解决了线上交易问题 , 接下来发展物流、云计算等基础设施问题 , 同时还衍生出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等 , 拓宽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河道 , 还开拓了新零售、电商直播等新赛道 , 并通过布局本地生活、大文娱等不断丰富服务消费者的场景 , 这些多端跨场景的能力又能反过来更好地服务于B端 。
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来自中信证券)
腾讯则是从QQ开始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又以微信为入口 , 培育了庞大的消费生态链 , 业务拓展到游戏、视频、音乐、线上阅读等领域 。 在错失了中国云计算的先发优势之后 , 也开始全力补课 , 腾讯云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达到15%左右 。
但腾讯还有另一招“妙手”——投资 。 腾讯内部有庞大的投资规划、研究、执行团队 , 天然的2C基因意味着其只需要以资本、流量介入投资 , 不断扩大自身的基本盘 , 在具体业务上不用事必躬亲 。 腾讯的投资也成效卓著 , 投资收益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 甚至由于投资做得太过成功 , 被质疑失去创新力 , 甚至常常被人诟病“没有梦想” 。
腾讯生态业务体系(来自东吴证券)
/ 03 /
定义“生态”
事实上 , 因为坐拥流量红利 , 腾讯一路走来要比阿里轻松得多 , “拿来主义”在这里可谓屡试不爽 。
一直以来 , 腾讯以“保姆式老大哥”的形象出现 , 强调其财务投资宽松自由的一面 。 从最早的开放平台、广点通、到后来的云服务 , 腾讯不断做圈子和攒局 , “不光把局搭起来 , 还要让局跑起来” , 投资了一大批公司 。 这些公司从腾讯这里获得资金、获得流量、获得合作机会 。
有分析认为 , 通过这种方式 , 曾经被认为是没有 To B 基因的腾讯 , 在圈子里的地位已经截然不同 。 “生态”也成了腾讯To B的关键词之一 。
但腾讯不是没有自己的尴尬——这些“产业资源”很难得到有效整合 , 爆发式的协同效应无从谈起 , 甚至有时还会相互踩脚 。 腾讯也因此错过了一些本来有望先发制人的机会 , 比如社交电商和短视频 。
去年 , 微信小程序GMV达到了8000亿元 。 这比拼多多去年的GMV只少了2000亿 。 曾经腾讯试图自营电商业务 , 受挫之后转而用宝贵流量“奶大了”拼多多 。 如今眼看“亲儿子”长大 , “干儿子”还怎么顾、顾多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