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用烂文章套取国家科研项目经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用烂文章套取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蜂蜜、白开水与有毒饮料——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城环所潘家华所长在《城市与环境研究》上发表的烂文章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用烂文章套取国家科研项目经费。 薛亚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 , 如蜜蜂采花、酿蜜 , 广泛收集材料 , 消化、分析、升华 , 形成原创的、独特的学术观点 。 所以 , 学术研究犹如蜂蜜 , 离原材料性状相去甚远 , 已经是新的创造 。 这是学术的基本境界 。退而求其次 , 不做原创研究或者做不了原创研究 , 而是把最新学术成果以通俗方式介绍出来 , 犹如一杯白开水 , 虽然普通 , 却也无害 。但是 , 学术界偏偏有个别“学者” , 以为官大了、学问也会“水涨船高” , 不懂装懂 , 闯入并非擅长的领域 , 不但打翻蜂蜜罐子 , 而且还往白开水里洒“毒药” , 有意无意地制造“有毒饮料” 。 这就是目前要介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潘家华所长的外行之作《范式转型再构城市体系的几点思考》(以下简称“潘文”) 。 潘文发表在潘家华先生自己主编的刊物上 ,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年第1期的第一篇 。通览全文十余页、七个部分 , “范式”的出现频率很高 , 第一部分开篇就文不对题 , 小标题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范式问题” , 内容却是“农业文明范式”“工业文明范式” , 不但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 , 而且泛化、滥用“范式”的概念;第二部分内容只是中外学术界有关理论的综述 , 或者国家政策的摘编 , 并无个人创见;第三部分都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 卑之无甚高论 , 却连撤县设市、撤县设区的数据也没有 , 随便抓了吴县市、鄞县两个例子充数 , 用他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来评价这段文字是最恰当的 , 即:“个案不能成大势”(第9页、第3行) 。 后面的那几个部分 , 不是政策介绍、就是老调重弹 , 作为学术刊物的该期第一篇学术论文 , 不用我多说 , 烂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潘文第五部分为“历史经验借鉴” , 在第9-10页(第9页只有一行字) 。 既然作者要研究历史 , 那么就来好好研究一番 。第10页的主要内容有三段 , 分别介绍了和顺古镇、鼓浪屿、告老还乡制度 。 云南边陲的和顺古镇确实不错 , 但在这篇文章中把特例当一般 , 逻辑是成问题的 。 大家也都知道 , 边疆代表不了内地 , 个案代表不了全局 。 而且 , 潘文评议和顺“其优质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 甚至堪比一些省会城市” , 未免夸大其词 。 试问:明清时期哪个省会城市 , 教育和文化资源还不如一个边疆古镇?就拿云南来说 , 清朝的省会城市是昆明 , 教育和文化资源难道不如和顺古镇?至少 , 昆明在清朝是出了一百多位进士的!这么违反常识的文字 , 居然也敢写入学术论文!并且 , 潘文介绍和顺的科举成就时 , 提到了举人和秀才 , 却偏偏遗漏了最重要的事实:和顺走出来的进士——光绪乙未科二甲第54名进士寸开泰(详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 。 像潘文这样连基本史实都没有掌握(更甭说“全面掌握”)的情况下 , 号称“历史经验借鉴” , 未免沦为笑柄 。和顺古镇之后介绍厦门的鼓浪屿 , 则行文出格 , 令人震惊!潘文 的原文 , 截图如下:历史常识是:中国经历鸦片战争 ,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 厦门成为“五口通商”之一 , 被迫开放口岸 , 厦门的城市成长史是一部西方列强殖民主义者迫害中国人民的血泪史!而按照潘文的论述 , 鼓浪屿能从简陋的闽南原始民居变成现代城镇“高地” , 是“外来资本投入”的结果 , 作者的政治立场是不是成问题?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 , 政治立场审查是否不严?这也难怪 , 谁让他自己主编又自己发论文的呢!2019年一年之内他一个人在同一个刊物《城市与环境研究》发了3篇 , 甚至在2019年第4期同一期上他一个人能同时发表两篇“论文” , 该刊成了潘家的“自留地” 。第10页倒数第5行 , 潘文原文:“上至宰相 , 下至七品县令” 。 今按:并非所有“县令”都是“七品” 。 秦汉时代 , 大县置县令 , 小县置县长(见《后汉书·百官志》等) , 从唐代开始“县令”“县长”的区别取消 , 县的长官一律称“县令” , 宋代以后逐渐产生了“知县”一词 , 直到清朝灭亡 。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县令”品级 , 难以查到(只有像《北史·虑景辩传》那样的零星记载) , 隋唐县令的品级因县的等第分为七等而有不同 , 《隋书·百官志》《通典·职官》记载的县令有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之别 , 《旧唐书·职官志》与《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县令”细化为正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 。 因此 , 潘文中所谓“七品县令”只是指隋唐时期的一部分县级长官 , 既非县令群体的全部 , 时间段更只是限于隋唐三百来年而已 。 潘文在不了解历史事实的情况下 , 以此来论述上千年的“告老还乡”制度 , 犯了以偏概全的低级错误 。第10页倒数第4行 , 原文:“曾任明朝指挥使的张谷英……” 。 今按:明朝的“指挥使”是什么级别的官?可以查一下《大明会典》:“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 , 正一品” 。 《明史》卷七十《职官志·下》记载为:“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 , 正二品”;“卫指挥使司卫指挥使 , 正三品”;《明经世文编》卷三十六:“在京指挥使 , 正三品” 。 无论一品二品还是三品 , 都是权倾一时、呼风唤雨的封疆大吏 , 行政级别至少比司局级的所长要高 。 像“指挥使”那么大“官” , 文献记载应该是连篇累牍的 , 可是这个“张谷英”不但正史上查不到、就是稗官野史也不曾记载 。 检索收录上万种古籍的“中国基本古籍库” , 未见“张谷英”;“中国方志库”收录的两位“张谷英”分别是金朝进士和明朝山东蒲台知县 , 也不是该文写到的“张谷英” , 只是不同地方的同名同姓 。 可见 , 所谓“曾任明朝指挥使的张谷英……”的官职 , 潘文没有出处 , 根本不可信 。 作者率尔操觚 , 有欠严谨若此!以上三个自然段 , 作者是拿来论证“历史经验借鉴”的 , 却问题多多 , 经不起推敲 , 作者缺乏从事“历史叙述”的起码功底 。 何况 , 以此三个孤立个案来论证所谓的“历史经验” , 逻辑是不成立的 , 无可“借鉴” 。 行文至此 , 这篇烂文章是什么货色 , 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又 , 从文章第一页脚注得知 , 潘家华先生此文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题项目“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研究”等多个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支持 。 用一篇烂文章套取了国家三个重要科研项目的经费 。不仅如此 , 作者潘家华先生还有各种学术头衔和光环 , 所附“作者简介”:“潘家华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文明研究智库执行副理事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他代表着中国社科院最高学术水平?毫无疑问 , 中国社科院的学术颜面 , 都被潘家华先生给丢尽了!非常重视历史研究 , 多次阐述了“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光辉理论 。 为此 , 我院还成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 。 可是 , 像潘文这样的“历史经验”研究 , 有多少“借鉴”可言?这样的“历史研究” , 无疑是在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台!为此 , 本人建议:凡我院任何研究机构的任何人员撰写的任何“历史研究”的论著 , 均应交付中国历史研究院审稿 , 以防再次出现初级纰漏 。 同时 , 对于已经出了初级纰漏、闹了低级笑话的潘文 , 予以严肃处理!
推荐阅读
- 富士康等苹果供应商被施压:将30%业务搬出中国
- 外媒评述:国际人权论战中国反守为攻
- 美国耕地面积比中国大,为什么粮食产量不如中国?
- 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西方了?
- 大桥|中国戒备最森严的大桥,从这路过不得停留,武警24小时轮流值班
- 美宇航局计划4年后送首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上月球
- 从广场大妈看中国人的幸福感
- 美驱逐中国留学生,恰恰对国内平民子弟是利空
- 黄金周”结论:中国旅游业已完全“康复
- “金九”失约 9月份中国楼市价量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