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庾亮最初屡次拒绝出仕,后来为官职直接闯宫要求辅政

庾亮是东晋王朝的外戚、权臣,也是士族——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氏家族是继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之后执掌东晋朝政的显贵士族。庾亮的身上体现了所谓“名士”或者东晋士族的许多特点,我们也可以由此解析庾亮早期不愿为官到大权独断的真正原因:
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代,这个时代推崇“名士文化”,所谓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这个时代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推崇英雄,他们崇尚玄学、清谈,喜欢品评人物,标准则是家世、风度。标新立异和崇尚自我的行为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因此我们去了解和分析那个时代的人物就必须从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去入手,否则我们就很难准备的理解他们的行为。
庾亮的“名士风度”
庾亮生于晋武帝太康十年,他出身的颍川庾氏家族是一个士族阶层,但并不是高等士族。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虽然处于西晋末年的混乱时期,但是他和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家族教育,庾亮兄弟五人都颇有名气。尤其是老大庾亮以其出色的自身条件早早就在世人眼中立下了“名士风范”:
家世:名士这个概念在东晋这个对门第家世偏执到了扭曲的时代几乎已经到了庶族无名士的地步,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不是士族子弟根本不配评为名士。所幸庾亮的家世在当时虽然不是顶级士族,但也不可否认是士族阶层的一员。
 名士风|庾亮最初屡次拒绝出仕,后来为官职直接闯宫要求辅政
文章图片
貌美:在两晋时期男人的确可以用貌美来形容。那个时代的人对美男子的崇拜是中国历史的顶峰,关于两晋时期美男子的故事足够写成一本书。史书中对庾亮的容貌是这样写的“姿容俊美”,而且还因为他的容貌和气质给了他一个外号“玉树”或者“丰年美玉”。相传他死后下葬的时候,在场的另一位东晋名士何充就悲伤的说道:“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庾亮的美貌使他的“名士人设”立的更加牢固。
文章:当时的士族子弟众多,有容貌者也不少,但是才学文章能否经得起世人的品评才是硬功夫。这一点庾亮兄弟都非常不错,据记载庾亮有文集二十一卷,可惜都已散佚,但是清代编撰的《全晋文》中仍收录有不少庾亮的文章。同时庾亮还在另外一项当时非常流行的时尚活动中非常出色,那就是清谈。这就类似于现在能在流行歌坛有良好表现的人一样,也是那个时代的明星。最后他还非常善于书法,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名士的标配技能。
品行:这里指的是品德行为,要符合当时名士的品德和规范。这一点庾亮同样非常不错,史载“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也就是说他严肃尊礼,不需要多教就能自守礼法,把他比作曹魏名士夏侯玄和陈群。
 名士风|庾亮最初屡次拒绝出仕,后来为官职直接闯宫要求辅政
文章图片
夏侯玄
庾亮的“拒官”和“辞官”
【 名士风|庾亮最初屡次拒绝出仕,后来为官职直接闯宫要求辅政】既然有了“名士”的风范,就得按照名士的规矩来走。这些和庾亮的“拒官”和“辞官”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魏晋以来,世人对“隐士”的推崇也到了极点,当时的名士的标准行为指南估计必有隐居养望这一条。举凡“名士”都要先在某处隐居养望,这种“隐”是非常有趣的,一方面要有超然世外的风范,一方面又要有交游轶事。也就是不能真躲起来隐姓埋名过一辈子,而是要通过结交朋友,做出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发表一些清新脱俗或惊世骇俗的观点,才能给自己带来声望,这样才是真正的名士。同时你巨大的声望又必然引起权贵或政府来请你出山拯救世界,但是自己不能接受,就是很想去也不能接受,因为你接受了你就不是名士了,你越是拒绝声望就越高,请的人就越多,给的官也越大。这就是东晋官场和社会的现实,那我们来看看庾亮的表现。
永兴二年,十六岁的庾亮拒绝了西晋东海王司马越的征辟;永嘉元年,十八岁的庾亮被当时任琅琊王兼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征辟为西曹掾,而且一看庾亮长的这么好看,但是就决定要让自己的继承人司马绍迎娶庾亮的妹妹为妃,这可是一个大富贵,庾亮极力推辞,结果司马睿不允;太宁元年,庾亮的妹夫司马绍登基,要封庾亮为中书监,庾亮推辞了这一任命;太宁二年,平定王敦之乱后,司马绍又要封庾亮为永昌县开国公,并赐绢五千四百匹,但他坚决推辞不接受;咸和四年,庾亮自己引发的苏峻之乱平息后,庾亮自请免职,他的外甥东晋成帝司马衍不准,后来庾亮干脆自己跑了,又被司马衍命人拦下,庾亮只好请求外放任职;咸和五年,庾亮因为平定地方叛乱有功,朝廷要封他为镇西将军,他又一次推辞;咸和九年,权臣陶侃死后,朝廷让庾亮接替陶侃的所有权力,但是庾亮拒绝了开府的权力,但是接任了许多陶侃原来的职务;咸康五年,庾亮力主的北伐失败,他上书自贬三级,朝廷不久恢复他的职务,还要加封三公,庾亮推辞了;这一年东晋朝中重臣王导等人纷纷去世,朝廷再次征召庾亮担任三公职务,庾亮再次拒绝;咸康六年,庾亮去世,朝廷要追封他公爵,庾亮的弟弟代表他拒绝了这一追封。
 名士风|庾亮最初屡次拒绝出仕,后来为官职直接闯宫要求辅政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