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娟滴励志语日结|和我的媒体实践,张磊的投资心法( 四 )


可能老读者知道 , 我写作的东西在不断变化 , 因为感兴趣的点在变化 , 维度也在变化 。 如果我还是10年前的那个人 , 主要对企业运营和产品迭代有兴趣 , 那就不得不每天跟人撞题 , 比稿 , 肉搏 。 但今天很少有人有跟我一样的兴趣点和切入角度 。 比如我对马斯克从很崇拜变成非常负面和担忧 , 当然 , 我的看法会一直变化 , 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 我并不想一定要跟以前不一样 , 跟别人不一样 , 但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 这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
21、“一个商业物种的产生起源于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 其积累的各种能力是对那个时代最完美的诠释 , 堪称经典 , 而经典的价值不可能瞬间土崩瓦解 , 也不会凭空消失 。 ”
公众号会消失吗?嫁接在社交网络和推荐引擎上的自媒体这种东西会消失吗?足够长远看 , 是难免的 。 但自媒体的灵魂不会消失 , 积累起来的自由创作的经验和内核会换一种形态遗传 。
22、“有的投资人是猎手 , 出去到处跑 , 抢deal能力很强 。 我们表面上看可能相对懒一点 , 人聚合在一起 , 做事的风格有点像农民 , 我们抢deal的能力不够强 , 但是农耕文明有一个好处 , 就是能够静下来深耕 。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 真正能够创造价值 , 用这种方式把好的企业家吸引过来 , 这样我们能够主动进行一定的筛选 。 ”
媒体人也分两种 , 到处跑新闻的猎人 , 和躲进小楼自磨刀的农民 。 我天生是农民 。 刚入行时 , 李学凌几次来办公室看见我总坐在那里 , 就说 , 一周七天 , 每天一个人吃饭 , 铁定完蛋 。 我也很努力试过 , 可总是进不去江湖的饭局 , 然后就认命了 , 自己吃饭 , 自己思考 , 也不会完蛋 。 跑出来硬新闻我做不到 , 但可以为这些事件赋予独特的意义 。 日子久了 , 就有新闻找上门来 。
23、“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混乱的市场 , 许多股票的价格常常低于账面价值 , 通过关注财务报表加以计算就可以发现好的股票 。 这就是所谓的“捡烟蒂” 。 但到七十年代以后 , 芒格告诉巴菲特 , 这种显而易见的便宜公司已经没有了 。 然后巴菲特从一个“捡烟蒂”投资者转变为寻找护城河的价值投资者 , 开始聚焦于有隐含成长惯性的公司 。 ”
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 , 能做财报分析的、做Excel图表的极少 , 能做的就是翘楚 , 能上英文网站看消息然后翻译成中文发博客的也极少 , 能做的就是大拿 。 可现在不一样了 , 跟踪财报、获取一手英文信息 , 都有专人在做 , 成了不可少的基本功 。 原创性的东西才能有差异化 , 原创的事实还不够 , 还得有理念 。
24、“如果说价值投资的出发点是发现价值的话 , 其落脚点应该是创造价值 。 ”
商业和科技采访人员 , 几乎无法创造价值 , 只能发现和传递价值 。 因为这些CEO和技术大拿 , 其商业和技术境界远远高于采访人员 , 采访人员几乎无法避免被洗脑的结局 。 即使采访人员可以用竞争对手爆的料去撬开一方的嘴 , 但也是在发现价值 , 不属于创造采访人员 。 这是商业和科技采访人员的困境 。 所以采访人员需要掌握非商业视角 , 反商业视角 , 非科技视角 , 反科技视角 , 这样才可能创造价值 。 不是说为了反商业而反商业 , 为了反科技而反科技 , 而是需要一个逆向的思维去监督制衡这个行业 。 商业和科技只是社会的一部分 , 只是人的工具 , 从整体看局部 , 是采访人员的价值所在 。
25、“冲浪能带来类似入定的体验 。 ”
我从来没冲浪过 , 也没有那个胆量去尝试 。 但从张磊的描述 , 想象那个情境 , 我能有所领会 。 人在浪中 , 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 浪太大而人太小 , 人必须去融合 , 把自己变成一滴水 , 融于浪中 , 人浪合一 , 才能平衡 。 这种融入的体验 , 无我的体验 , 可能接近入定了吧 。 这是我得到的最大的启发 , 因为我一直习惯于掌控自己 , 而不愿或者不敢把自己交付出去 , 所以没有体验过失重、失控、融入情境的忘我随缘的状态 。 这是一个深刻的缺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