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28年后,它依然是尺度最大的国产战争片( 三 )


之后 , 参加突击队的三毛和老鬼在一次跳伞后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 被大部队遗忘了 。 从此他们俩就生活在了树林子里 , 等着大部队来接应 。
直到八年过去 , 抗战胜利 , 他们才终于从野人做回了人 。 战后 , 三毛站在战友们的墓碑前 。 分岔的小路把这些墓碑分成了三半 , 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 , 刚好是一个胜利的“V” 。 抗战胜利了 , 举国欢腾 , 可这胜利却建立在无数将士们的尸体上 。 这些人是华盛顿 , 是岳武穆 , 但也只是无数的 , 无名的而已 。
《三毛从军记》里有的是夸张的戏谑 。 三毛用一颗子弹就射穿了五个日本兵 。
七颗子弹射到了三毛的头盔上 , 他本人却毫发未损 。
老鬼发起怒来 , 嘴里能喷火 , 喷出的火直接让日兵举起了白旗 。
在三毛的英雄梦里 , 样板戏《沙家浜》变成了一出滑稽戏 。
挖战壕时 , 上面规定要挖深一米 , 士兵们不得不齐刷刷搬着小板凳打仗 。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 如下图 。
《三毛从军记》里有的是不无创新的致敬(戏仿) 。 水上慰问表演致敬了《现代启示录》 , 但官兵们会自动飞起来的望远镜却是创新 。
望远镜本是为了观测敌情 , 没想到却成了将军看美女的工具 。
炸弹把鱼炸死致敬了《希望与光荣》 , 但又一个炸弹把鱼烤熟却是创新 。
被烤熟的鱼甚至对着三毛说起了人话:“牢记这血和泪的痛楚 。 ”
《三毛从军记》看似夸大其词胡编乱造 , 实则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现了战争的本质 。 “1937年 , 中华民族的危亡到了最后关头 , 全面进入了非常时期 。 ”这是电影的第一句旁白 。 非常时期的一切都是非常规的 , 包括这部电影的形式 。
片中 , 伪纪录片式的时代影像和夸张的漫画风格相融合 , 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观感 。 一方面 , 伪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特型演员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让人觉得这是“真实”的历史 。 另一方面 , 夸张的漫画人物和漫画风格、荒诞不经的电影情节让人觉得这是“虚构”的历史 。
真真假假 , 假假真真 , 都变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 片头一句“本片全无虚构 , 如有雷同 , 不胜荣幸” , 何尝不是对“本片纯属虚构 , 如有雷同 , 纯属巧合”的戏谑?别人都争着说自己是假的 , 只有它非要说自己是真的 。 看起来这只是一句戏谑 , 但再虚构的故事里也一定暗藏着某种真实 。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 《三毛从军记》就是如此 。 幽默是真幽默 , 但这些幽默无不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 。 电影中着重讲了淞沪会战 , 《八佰》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发生在淞沪战役的末尾 。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 , 淞沪会战是一场失败的战役 。 在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战役中 , 日方死伤4万余人 , 我们则死伤30万余人 。
没错 , 它粉碎了日方“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没错 , 它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 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情怀 。 但这些都无法掩盖战役失败和高层战略失误有关的事实 。 换句话说 , 在这场战役中 , 士兵们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 在这场战役中 , “悲”是远远大于“壮”的 , “荒诞”是远远大于“感动”的 。 如果说《八佰》拍出的是战斗的惨烈和民众的群情高涨 , 那《三毛从军记》拍出的就是小人物的悲凉和战争的荒诞可笑 。
《三毛从军记》展现了底层小人物在战争中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 。 这些小人物不懂什么是国家 , 什么是战争 , 他们只想吃饱下一顿饭 , 只会听命于上级的命令 。 他们会害怕、会无助 , 会竭力在战争中拼命保住性命 。 但他们也不失勇敢 , 会在需要时加入敢死队 , 去战场上杀敌 。
在宏大的历史和时代面前 , 他们只能是无数无名英雄中的一个 , 一辈子都充当着小人物小角色小把戏 。 结局里 , 这些构成历史的小人物们被历史遗忘了 , 哪怕他们中的很多人为国家付出了生命 。 说到底 , 真正能“照汗青”的人有多少呢?说到底 , 我们谁不是小人物小角色小把戏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