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银行说话算数吗?贷款承诺的虚实与价值( 二 )


实际上 , 这样的承诺在国际银团贷款当中是整个贷款组合的构成基础 , 承诺是贷款的第一表现形式 。 在银行跟企业签订合同之后 , 银行对于企业提供的首先就是信贷承诺 , 而在这样的承诺下 , 企业提款以后 , 贷款才真正成为一笔落地的贷款 。
这样的承诺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刚性的 , 也就是银行进行了承诺以后 , 如企业有需要则一定会给予提款;其次有时间限制 , 如约定签订合同一年或者两年之内承诺有效 , 则承诺只在此等期间有效;三是有成本、企业需要付费 , 一般来说承诺并不便宜 , 贷款承诺需要支付的承诺费用(commitment fee) , 要占到整个贷款利差(margin)的30%甚至50% 。 在欧美等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 , 企业从银行申请贷款 , 首先取得的就是贷款承诺 , 而至于钱有没有到账反而并不是关键 , 关键就是要取得银行的“承诺”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国际市场上的银行贷款承诺 , 可说确实是一诺千金 , 货真价实 。
曾经有过这样的实务经验 , 在之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中 , 笔者负责的资产组合中有一笔某德国大型企业的国际银团贷款承诺 , 如该企业在承诺项下提款 , 约定的贷款价格只有Libor+30基点 , 而当时在欧洲资金市场上 , 银行拆借资金的成本就已经达到了Libor+100基点 。 也就是说 , 当时企业要是申请提款 , 明明资金的市场价格已经高企 , 但企业仍可以按约定的低价取得资金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信贷承诺不但是一种企业保证自身流动性的方式 , 也是企业用以锁定利率风险的一种工具 。 在这样的承诺下 , 企业不但保证了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流动性 , 也锁定了资金的成本 。 因此 , 可以说 , 确定的贷款承诺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之一 。
当然 , 银行信守承诺的同时 , 对企业也是有诸如财务等限制性条件的 。 只有当企业严格遵守前期约定的财务承诺等条件时 , 银行才会同样严格地遵守信贷承诺 。 国际上通用的企业四大财务承诺通常是:现金流偿债保障系数(Cashflow Cover) , 利息覆盖率(Interest Cover) , 净债务/总债务杠杆比率(Leverage: gross/net) , 以及资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 如果在信贷承诺期间 , 企业的上述财务比率超出了规定的范围 , 要么当企业要求提供贷款时 , 银行有权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价格 , 或直接取消企业提款资格 。
在我国的信贷市场上 , 贷款承诺还未得到普遍的使用 , 唯一的例外是在个人信用卡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 个人从商业银行取得的信用卡额度就是一种贷款承诺额度 , 这个贷款承诺得到了相对严格的遵守 。 比如说 , 一个资信较好的白领 , 可以在银行里取得如20万的信用卡额度 , 那么在这个额度之内 , 当个人需要用款消费时 , 个人确实随时都可以提用 。 对于发卡银行来讲 , 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贷款承诺 。
综合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的情况 , 在贷款承诺这一领域 , 国内银行说话并不完全算数;企业也几乎默认这一做法 。 略为反讽的是 , 很多企业明知手里拿到的银行授信额度、贷款承诺不一定是真实有效的 , 但还是乐意向外公布该企业拥有多少银行(并不确定的)额度 。 在现实情况下 , 不论是银行给予的 , 还是企业声称的额度 , 真正需要的时候 , 几乎都是会缩水的 。 宏观来看 , 缩水的不只是一个个贷款承诺的金额 , 也是金融对实业的支持力度 , 更是整个社会的契约精神 。
《韩非子》记载 , 魏国西河郡守吴起为确立承诺 , 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 , 赐之上田、上宅 。 ”即有把车辕搬到南门外的 , 就赏赐田地和住宅 , 开始无人相信 , 后来真有人做了 , 于是就真的如约赏赐 。 后来打仗 , 吴起下令:“明日且攻亭 , 有能先登者 , 仕之国大夫 , 赐之上田、上宅 。 ”人争趋之 。 于是攻亭 , 一朝而拔之 。 这则千年前的故事早就形象地指明社会组织中信守承诺的力量 , 确定承诺后 , 于一支军队 , 能攻城略地 , 战无不胜;而信守契约 , 于一个社会 , 也一定能减少耗损 , 推动进步 。 这 , 就是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