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门户网站|82岁犹太老人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赠8100余册藏书

:原题为_上海虹口门户网站|82岁犹太老人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赠8100余册藏书。

(采访人员陆雪姣)

9月2日晚8点 , 拉载着10大箱8100余册犹太历史书籍的货车 , 停靠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边 。 这些书属于82岁的犹太老人科特·威克 ,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 , 老人的毕生所藏漂洋过海 , 正式安顿到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新家” 。

目前 ,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正在扩建进程中 。 随着纪念馆逐步扩建完成 , 一座集中展示犹太民族历史的图书馆也将亮相于世 。 犹太老人科特·威克所捐赠的8100余册图书 , 将极大地丰富馆藏 。 捐赠之路的背后 , 蕴含着这位老人对上海的“感谢” , 也离不开馆方人员的奔走与守护 。

缘起童年生活

82岁的犹太老人科特·威克与上海的缘分要从81年前说起 。 1939年 , 为逃离纳粹的迫害 , 年仅1岁半的科特跟随父母和4岁的哥哥从维也纳来到上海 。 为了谋生 , 他的父母用带来的一台缝纫机 , 在东大名路开了一家制作手提包的店铺 , 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

1948年 , 科特一家由英国的亲属担保 , 离开上海到伦敦定居 。 在业余时间 , 他喜欢收藏关于犹太历史的书籍 , 政治、经济、文化……只要是和犹太民族有关的书籍 , 他都会买来收藏 。 70多年来 , 他已累计收藏将近1万册 , 摆满了家里各个房间的多个书架和书柜 , 其中还包括很多关于犹太人避难上海的书籍 。

2019年2月21日 , 科特和太太以及女儿、女婿一家4口到亚洲旅行时 , 特地来到上海并寻访至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 当听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 , 纪念馆计划扩建并建立一座图书馆时 , 科特主动提到了自己的宝藏 , 表示愿意将自己收藏的数千本犹太历史文化书籍捐赠出来 。

“搬迁”一波多折

然而 , 图书漂流之路并不顺畅 。 按照书籍跨境流程规定 , 需要先报送一份书目 。 可近万本书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工作量实属浩大 。 送走科特一家后的几个月 , 老人一直未回复关于整理书目的请求 。 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逐渐焦虑起来 , 他思忖 , 能否走特殊程序?先将书籍运送到上海自贸区保税仓库 , 再组织人员到仓库整理书目 , 发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 审核通过的书籍就运到纪念馆馆藏 , 不通过的则按照海关规定处理 。

想到便要做到 , 陈俭开始奔波 , 最终 , 经过多方协调 , 这一想法变为现实 。 2019年7月31日 , 科特珍藏了几十年的书开启了搬迁之旅 。 自贸文投先后四次派人上门 , 终于集齐8100本珍贵书籍 。 12月初 , 这批图书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货轮 ,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运 , 书籍于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抵达了上海港 。 但受中国新年和接踵而来的新冠疫情影响 , 港口迟迟无法正常作业 , 导致船未能第一时间靠港 。 幸而中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 在有序复工后 , 远渡重洋的书籍终于在2月下旬顺利进入自贸区保税仓库 , 所有人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 。 4月初 , 纪念馆组织了一支由10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进入仓库对图书进行编号整理 。 在自贸文投团队的协助下 , 仅用了2周时间就完成了繁重的书目摘录整理工作 。 同时 , 为了确保图书尽快完成相关进口手续 , 自贸文投即刻组织审读工作 , 并在审读完成后进行快速清关 。

将对市民开放

当晚 , 工作人员连夜开箱整理 , 把这批不同寻常的藏书放到犹太难民纪念馆为其“量身定制”的樟木书架内 。 当得知8100多册书已经悉数安家 。 越洋电话的那头 , 科特·威克兴奋不已 , 他说“这么做 , 是对上海所表达的一种感谢 , 它曾经救过我和我的家人 。 ”

未来 , 这座集中展示犹太民族历史的图书馆将正式对外亮相 , 届时市民将能近距离看到这批珍贵藏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