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 | 存款货币的说法以偏概全
张二寅 第一经济20世纪50年代之后 , 狭义的货币定义M1=C+D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攻击 , 他们先后提出了一些广义的货币定义 。M·弗里德曼首先倡导的货币定义为M2=M1+T (T为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 他认为 , 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对M1的替代性很强 , 且两者互换的转移成本甚微 , 因而可算作具有高流动性的资产而计入货币之列 。但是 , M·弗里德曼的上述定义也遭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反对 。 他们认为 , 既然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能够作为货币而计算 , 那么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也不应被排除在外 。 于是 , J. G·格利和E. S·肖等人提出了更为广义的货币定义:M3=M2+Dn (Dn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负债) 。于是形成如下的货币定义: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 , 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黄达编著的金融学有“存款货币银行”一章 , 于是国内经济学界就有了存款即货币的观念;中国人民银行将M1称为货币 , 将M2称为货币供应量 。存款即货币 , 将M2作为货币供应量带来诸多问题:一、货币迷失困局2017年第7期《经济学动态》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研究员的《货币供给机制变化与经济稳定化政策的选择》 , 文章指出 , 1995年后 , M2/GDP上升到了1倍以上 , 到2016年已经达到了2.08倍 , 信贷供给大幅度提升 , 资本形成迅速 , 物价相对平稳 , 经济高速增长 , 快速增长的M2却没有引起通货膨胀 , 有悖于货币理论中M/P的中性原理 , 即货币供给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 这就是所谓的“货币迷失”问题 。二、M2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目标误导央行夏斌 廖强在2001年第8期《经济研究》发表《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文 , 指出:自从1994年我国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 , 1996年将其作为中介目标以来 , 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几乎从来没有实现过 。后面的表现继续证明其论断正确:比如 , 央行制定的2008年~2011年货币供应量M2增长目标分别16%、17%、17%、16% , 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分别为17.8%、27.7%、19.7%和13.6% 。三、货币超发论盛行中国房价近年来高涨 , 于是 , 有人将此与M2货币供量的高增长联系起来 , 并做出货币超发的论断 , 它弥漫朝野 , 很有市场 。纵观银行发展史 , 可以梳理出以下事实:即银行先从存款银行逐步演变为贷款银行 , 现代商业银行 。存款银行 , 保管 , 存款对应货币 。贷款银行 , 借贷 , 存款对应贷款 。商业银行 , 保管与借贷 。央行出现前的商业银行属于私人银行 , 自己发行的银行券即货币 , 导致货币滥发而倒闭频频 。央行出现后 , 它的基础货币称为社会公认的唯一货币 , 商业银行只能经营货币 , 即建立了央行的统治 , 这就是现代商业银行 。孙国峰的货币新论断言“在传统理论者看来 , 如同钱庄有100两黄金存款只能发放不超过100两黄金的贷款一样 , 银行有100元存款 , 也只能发放不超过100元的贷款 , 存款的扩张只能靠存款转移到其他银行再去实现 。 而实际上 , 一家银行完全可以一次性发放超过其存款量或持有的准备金数量的贷款 , 将传统理论中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在一瞬间完成 。 换言之 , 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20% , 一家银行持有100元超额准备金 , 这家银行可以一次性发放500元贷款 。 这500元贷款直接对应同时(不是大概的有前有后的同时 , 而是真正的没有一秒钟时间错位的同时)产生的500元存款 , 本身是自求平衡的 。 ”可见 , 它混淆了央行与商行的区别 , 实质为私人银行滥发货币的旧论 。新宏观根据会计理论得出M2分为两部分 , 其一为消费存款 , 资产端对应库存现金与超准 , 每月存 , 每月光 , 数量不变 , 不创造债务 , 为物权 , 银行的职能是保管货币与支付服务 , 可以收费 , 只要不监守自盗 , 它们是安全的;其二为储蓄存款 , 资产端对应贷款抵押品 , 数量逐月增加 , 创造债务 , 为债权 , 它在M2中占大头 。 货币为社会公认的结算工具 , 只有央行的债券一一基础货币才是 , 且还要扣除法准 , 在当前中国 , 只有8万亿 。 创造GDP的货币每月流通一次 , 故全年GDP为90万亿 , 即月度GDP=M*(1-S*D)^(N-1) , 其中M为基础货币 , S为储蓄率 , D为法定准备金率 , N为月度序数 , 可见 , 凯恩斯的储蓄=投资虽保证了货币流均衡 , 但也带来了债务累积 。 由于提法准 , 故货币流逐步衰减 , 直至发生流动性危机 , 故降准或量宽以消除;当债务存量的利息大于货币流量时 , 债务危机爆发 。 银行的职能是借贷赚利息差 , 需要支付本息 , 新宏观证明了 , 该债务不可偿还 , 它只能兑货物 , 不能兑货币 。 原因不在于银行不尽职 , 而是因为该债务是由同一笔货币多次循环创造 , 贷款人借新还旧而成的 。 现代商行的储户能自由存取 , 是因为没有集体一致流出 , 以及银行限额、揽存的努力 。 资本市场上的活期存款天量交易额背后还是由银行小量超准多次流动而成 , 由于交易后并未流出银行 , 因此才平安无事 。反证:如果M2是货币供给量 , 那么:就不需要降准与量宽;就不应该出现通缩;不应该有挤兑;不应该有债务危机 。但现实的结果都是其反面 。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M2不是货币供应量或货币流量 , 存款不全是货币 。因此 , 消费存款可以称为存款货币 , 但储蓄存款不可 , 将两者统称为存款货币是以偏概全 , 因为后者才是大头 , 将全部存款统称为存款货币是个体储户的主观臆断 , 它缺乏整体宏观的认知 。传统经济学对经济危机预测失败的根源在于将货币与债务相混淆 , 即把M2视为货币供应量 , 存款全当成了货币 。M2高 , 央行于是就担忧通胀 , 急忙紧缩 , 实际上 , M2高 , 意味着债务成本高 , 紧缩必然导致费雪型债务通缩 。为了稳增长 , 央行于是提高M2增量供应 , 殊不知 , 债务随之而来 , 结果必然是加杠杆 , 这就又与去杠杆的初衷相背离 。至于作为M2超发论的证据房价涨并不难反驳 , 因为房价涨的根源是卖方按揭贷款 , 卖方囤房;反之 , 同期的家电、汽车、电脑、手机价格却大幅下跌 。货币供应量目标被引入后货币流通速度就很快且大幅度偏离原有趋势 , 1987年美联储不得不宣布放弃M1目标 , 1993年格林斯潘宣布不再将包括M2在内的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 货币数量目标彻底退出舞台 。 环顾全球 , 几乎所有国家都抛弃了数量中介目标 , 中国是现今硕果仅存的仍以货币供应量、信贷量指标作为货币和信贷政策中介目标的国家 。 而中国央行每年初确定M1、M2的目标 , 并非基于可靠理论和模型预测 , 更多是靠经验和感觉行事 。据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透露 , 弗里德曼在晚年曾私下对货币数量论的失效感到十分困惑 , 其原因在于未在宏观上对货币进行深入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所致 。新宏观的调控体系:1. 储备需求顺差替代方案 , 它给予了储蓄新的出路 , 从根本上解决了债务长周期 。2. 在实施储备需求之前 , 或者实施之后的储蓄剩余的常规调控如下:a. 流动性下限 , 也就是基础货币扣除法定准备金 , 公式表达为:月度GDP=M*(1-S*D)^(N-1) , 它应该逐步递增才能保证名义GDP的增长 , 具体方式有量宽M、降准以增加D , 降息以减小S 。b. 债务性上限 , 即社会融资存量/(月度GDP*储蓄率)={M*[1-(1-S*D)^N]/D}/[M*S*(1-S*D)^(N-1)]=[1-(1-S*D)^N]/[D*S*(1-S*D)^(N-1)] , 当其值大于月利率的倒数时 , 表明整个经济陷入明斯基庞氏融资 , 必须立即加以救助 , 之所以乘以储蓄率 , 是因为借新还旧只能来自于储蓄增量;c. 银行稳定性——M1/货币流量 , 它反映了存款的稳定性与挤兑的风险 。d. 物价区间 , 包括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与中间品价格指数PPI , 其值一般设定波动范围为年正负3% 。
推荐阅读
- 浪奇近6亿存货离奇消失后,6700多万存款又被冻结
- 银行推特色定期存款:存1个月年利率3.2%
- 情感|“男友家只有20万存款,我该和他结婚吗?”
- 银行存款|两家公司涉嫌传销在淄博被查 近1亿银行存款被冻结
- 央行开会了!删去“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表述
- 新宏观 | 宏观经济学对人类的贡献
- 9000亿美元存款“降息”:五大行下调外币存款利率
- 外币理财|五大行下调外币存款利率
- 李某|80后女子1000万元存款“不翼而飞”,终审判决了!银行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赔偿450万元及利
- 中年|“三个女儿轮流赡养母亲,50万存款却给了弟弟”:妈,你太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