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骗术层出不穷 公益组织饱受困扰——慈善诈骗怎么防?( 二 )


时间不过半年 , 2020年4月 , 又有网友举报有人以“中国深圳公益慈善协会”的名义举办“2020年中国深圳福彩慈善公益投资比赛” , “参赛投票细则通知”里盗用深圳市慈善会的标志 。
“没办法 , 只能发布声明 。 ”深圳市慈善会的宣传负责人员说 , 这则信息在一般网页上无法搜出来 , 只在聊天群里传播 , 他们没办法一一举报 。
“小投入大回报”?
这些冒名慈善组织的活动究竟是什么骗术?
早在2016年 , 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曾发布微博提醒 , 这类诈骗活动大同小异 , 标准的元素配备为“厉害的导师”“高额的回报”“慈善投资大赛”等 。
根据诸多标注为“维权平台”的网络投诉描述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发现这类诈骗通常以“投资”为名 , 下载专用推广App,进行储值 , 从而拥有投票资格 , 再进行所谓的投资操作 , 实施诈骗 。
通过网页搜索 , 会发现类似大赛这两年比较多见 , 但具体操作细节连被冒名的慈善组织也不清楚 。
据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致诚所社会组织法律服务团队负责人何国科介绍 , 与慈善相关的诈骗案件2016年以来逐渐增多 , “每年都有十多起” 。
何国科从自己的从业经验中发现 , 近年来和慈善相关的诈骗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民族资产解冻”“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类诈骗、非法传销、冒充慈善基金会名义公开募捐等 。
【公益组织|骗术层出不穷 公益组织饱受困扰——慈善诈骗怎么防?】其中 , 最为高发的是“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民族资产解冻”为关键词搜索 , 显示共计550份文书 。
这类诈骗始于上世纪80年代 , 称国内有大量“民族资产”隐藏 , 需要解冻 , 参与者只需交纳一定的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 。
以2020年6月 , 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民族资产解冻”形式判决书为例 , 刘某等人2018年以来伪造公文、证件、印章 , 以民族资产解冻、政府扶贫、慈善活动等名义 , 虚构“李济深安家费项目12+1”“天意慈善基金会项目10+1”等多个项目 。
“李济深安家费项目12+1”项目中的“12+1” , 指的是每人交12+1元 , 即可成为会员 , 解冻“李济深”的财产以后 , 可获得200万的安家费 。 其中 , 12元是交给“总部”的 , 1元是报单费 。
这些项目 , 金额不大 , 但受骗人数往往众多 。 以上案件 , 六个被告人以扶贫款等项目为名诈骗近万人 。 而2018年河南省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的“五祥慈善基金会”一案 , 胡五祥等13名被告人先后在全国诱骗72万人次共计2000余万元 。
据何国科介绍 , 需要注意的慈善诈骗还有非法传销 , 以2018年的“善心汇”诈骗案为例 , 此类诈骗首先是宣传包装出一个“慈善家” , 以“扶贫”为名 , 高收益为诱饵 , 通过“拉人头”的方式大规模发展会员 。 截至案发 , 参与“善心汇”传销活动的人员共598万余人 , 涉案金额1046亿余元 。
另一种是直接冒充慈善基金会名义公开募捐 。 2020年1月27日 , 广东揭阳警方接到群众报警 , 他向“武汉市慈善会”公众号转账捐款500元后 , 所捐款项流入了私人账户 。 随后 , 揭阳警方成立专案组 , 很快抓获犯罪嫌疑人蔡某 , 一百多人受骗 , 涉案金额八千多元 。
为何受骗?
何国科的团队每年都要帮助服务的公益组织处理此类诈骗信息 。
事后分析时 , 往往会发现骗局很拙劣 , 但为什么受害者依然会上当受骗?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慈善联合会法律顾问张凌霄曾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公众号发文指出 , 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于相关领域认知不深 , 缺乏对合法社会组织的辨识意识和能力 , “对于慈善与商业之间的边界模糊” 。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认为 , 大众缺乏慈善相关的常识 。 “善心、同情心被恶意利用” , 同时还有“贪婪之心” , 比如面对“慈善投资”“大赛” , “一心想要赚钱 , 没有通过正当合法的方式去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