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青网|从博物馆观展活动看青少年心理状态和社会认知能力( 二 )


4、新异性:儿童对新异的、复杂的、变化运动的、有多种解释的和自相矛盾的物、地、人感兴趣;但当他们被置于不熟悉、只有陌生人的环境中时 , 又表现出忧虑 。 可见 , 保持新异性和熟悉性之间的平衡 , 更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好奇心 。
5、操作的机会:如果允许儿童用手自由探索和操作物体 , 与提出种种限制运动的规定相比 , 儿童提更多的问题 。
6、交往的机会:无论学前儿童还是小学生 , 当与成人一对一时 , 提出的问题最多 。 3-7岁的儿童 , 小班级比大班级 , 能引出更多的问题 。
7、成人的态度:成人的注意、敏感和支持与婴儿、幼儿、小学生的探索行为成正相关 。 允许好奇、支持和鼓励好奇并作出积极反应 , 好奇心更易被强化 。
美国心理学专家所讲的七点影响好奇心的因素 , 都能在博物馆观展“没有意思”的孩子中找到 。 这就告诉我们 , 如果孩子在博物馆观展中 , 没有好奇心 , 觉得“没有意思” , 这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 深入了解孩子“没有意思”的原因 。
童青网|从博物馆观展活动看青少年心理状态和社会认知能力
本文插图
从我们的观察和调查来看 ,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没有找到“博物馆观展”的兴趣 。 凡是到博物馆观展觉得“没有意思”的孩子 , 都不是自愿来的 , 而是父母做主来的 。 到博物馆来 , 家长与孩子没有找到共同的话题 , 根本没有通过前期的交流引发孩子的兴趣 , 也存在家长没有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 没有发现孩子的兴趣究竟在哪里 。 因此 , 孩子一走进博物馆 , 就觉得“没有意思” 。
二是跟家庭的文化熏陶有关系 。 在对博物馆观展觉得“没有意思”的孩子暗访中了解到 , 孩子的家长中 , 总有一个不喜欢文化 , 而且在家庭的环境中 , 总有一个喜欢打麻将 。 当我们问到 , 曾经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博物馆吗?回答:没有!家长不喜欢 , 自然在家庭中就缺少这个氛围 。
三是跟父母的情绪有关 。 我们对家长陪伴孩子到博物馆观展活动中观察到 , 凡是孩子对此觉得“没有意思”的 , 在家长中总有一人的情绪不好 , 影响孩子观展 。 比如:本来孩子对某件文物很有兴趣 , 一旁的家长就说“幺儿 , 走 , 看下一个” , 无视孩子的心情 。 还有的家长指指点点 , “你看别的小朋友 , 记得这么认真 , 你一个字也不写” , 等等 。
四是跟孩子的专注力有关 。 专注力 , 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 人的注意力 ,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注意力缺陷 , 常常是许多学习差学生的共同特点 。 到博物馆观展 , 是检验一个孩子是否具有专注力的手段 。 凡是没有专注力的孩子 , 对任何文物都“没有意思” 。
五是跟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关 。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 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 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 因此 , 走进博物馆观展 , 了解文物 , 实际上 , 是孩子通过对文物的认识、储存和提取信息 , 进一步提高认知 , 这跟平常学习是一样的 。 如果一个孩子对社会认知能力差 , 那么就会对博物馆观展“没有意思” 。
童青网|从博物馆观展活动看青少年心理状态和社会认知能力
本文插图
对博物馆观展“没有意思”的孩子 , 还能培养起兴趣吗?能!因为 , 一个人的兴趣 , 不是先天遗传基因决定的 , 是靠后天的培养 。
怎么培养?找到孩子的兴趣点!这一点 , 需要家长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观察 , 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 , 博物馆里 , 有上千件文物 , 总有一件能让孩子感兴趣 。 那么 , 就要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一件文物因势利导 。 不过 , 很多家长认为 , 了解这么多的东西 , 肯定比较难 。 如果你都觉得很难 , 那孩子是不是觉得也很难 。 因此 , 再难也需要家长克服 , 只要你能迈出这一步 , 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文物知识的广博 , 才能吸引孩子对此产生兴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