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村童买肉记

:原题为_新民晚报|村童买肉记。
童年时 , 为了到镇上买肉 , 我和哥哥天不亮就摸黑出门了 。
新民晚报|村童买肉记
文章图片
每逢夏天 , 我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说起童年暑假里的那些事儿 。 童年的家乡 , 家乡的童年 , 已成了我的缱绻 。
暑假正逢农忙季节 , 小学生放假 , 正好顶上家务这班 。 范成大说得形象而概括 。 “村中儿女各当家 。 ”母亲一人种几亩田 , 十分忙碌 , 正盼我和哥哥放假 , 担当起一日三餐 , 带领弟妹 , 兼管蔬菜和鸡鸭等等家务 。
从前的小镇是全方位为农村服务的 , 从商品种类到服务方式 , 都适应农耕季节的特点 。 端午之后日渐长 , 农耕渐忙 。 为适应日出而作 , 小镇也日出而市 。 以后随天渐热开市越来越早 , 尤其是肉庄 。 那时没有冷藏设备 , 为保鲜肉庄采取两个措施:一、减少供应 , 平时一天宰一头猪的现减少一半 , 两家合宰一头;二、提早开店 , 趁天未亮抢先卖完 , 以免损失 。 肉庄提早 , 其他的也跟着提早 , 如豆腐店、羊肉摊、茶馆、杂货店等等 。
那时农村普遍贫穷 , 平时是不买鱼肉的 , 以自家种的蔬菜为主 , 荤菜主要是鸡蛋 。 即使像我们家有父亲工资收入的 , 也不会随便去买肉 。 要买肉 , 不外几种情况:请短工 , 请裁缝 , 趁夏天日长出活 , 将冬天的棉衣做好 , 这往往要十来天;已故近祖的忌日 , 农村叫“周年” 。 祖父姑妈等要回家叩头礼拜;再是“七月半”这个大时节 , 往往有两三桌人来吃饭 。 以上这些都是事先约定日期的 , 到时鲜肉这当家菜必不能少 , 也就是必须在天亮前到镇到店等候 。 屠宰师傅一肩扛着半只猪到店堂 , 抢先报上要什么肉 , 多少斤 。 最好的短肋 , 有肥有瘦 , 出料 , 但这肉不多 , 必须早早口头定下 。 鲜肉买到了 , 心就定了 , 慢慢地买其他物品 , 如烧酒、酱油、榨菜之类 。
母亲临睡前桌上放好篮子 , 里边放一两个买酱油的空瓶 , 一小卷钞票 , 叮嘱买什么买多少 。 半夜过一点就来说辰光差不多了 。 我和哥哥本惊觉着 , 一听到母亲叫早 , 就一骨碌起身 , 揉着惺松的倦眼 , 抄起篮子就往外 , 一出场角 , 就是大片庄稼 , 那颗特亮的天亮星斜挂在东天 , 晓风吹拂 , 倦意顿消 。 我和哥哥加紧脚步 。 到镇上足足有三里多路 , 必须在黎明进街 。 最早和哥哥去买肉我才十岁 , 哥哥十四岁 , 以后稍长 , 就单飞了 。 一个人摸黑上镇 , 最怕的是停放在田里的用稻草包裹的棺材 , 有的就近在路边 , 慌忙走过 , 毛骨悚然 。 我真佩服比我大一岁的堂姐 , 她也经常一个人上镇 。 一个暑假一早上镇至少七八次 , 至今我不明白为何母亲叫早从不脱卯 。 记得有两次出去晚了一点 , 鲜肉没有买到 , 买了条咸鱼 , 另一次买了一块很贵的咸肉 。 这样的买肉前后约十多年 ,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 成立高级社 , 有下伸商店 , 鲜肉也送到农村 , 摸黑买肉才成了历史 , 母亲再也别操心叫早了 。
【新民晚报|村童买肉记】现在即便在农村 , 谁家没有冰箱 , 不速之客登门炒三五个菜不在话下;再说村村通公路 , 电瓶车上镇 , 买几个菜回来还是热的 。 我把我的经历讲给孙子们听 , 他们以为今古奇观里的故事 。 这个变化主要在近三十年 。 当他们惊异于我们那样艰苦落后的时候 , 正应该赞叹于现代发展的神速与伟大 , 这变化确是今古奇观了 。 (钟明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