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位云南“直过民族”青年,样样好!

去年7月 , 22岁的拉祜族青年扎培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 “将来我想做一个致富带头人 , 带大家学会新的养殖技术” , 在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 , 扎培会定期用汉语和拉祜语给村民上课 。
今年1月 , 34岁的布朗族青年倪罗迎来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子 。 “这些年 , 路通了 , 电来了 , 游客也多了 。 儿子出生后 , 我想把民宿生意再做大些 。 ”在云南澜沧县翁基古村落 , 倪罗坐在自己的茶室里 , 满脸笑容 。
明年7月 , 32岁的景颇族青年勒干打算带妻子去大城市过个生日 。 “结婚时她跟着我很辛苦嘛 , 现在生活好了 , 我想带着老婆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看 。 ”在云南瑞丽勐秀乡户瓦村 , 勒干对采访人员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
大山深处 , 从过去、现在到将来 , 一条简单的时间线串起三个“直过民族”青年的不同愿望 。 而在他们身后 , 一场“直过民族”从“千年直过”迈向“百年跨越”的历史征程也已悄然起步 。
“要多学习知识和技能 , 多去外面看看”

这三位云南“直过民族”青年,样样好!
文章图片

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 , 22岁的拉祜族青年扎培在自家门前 。 (贾翔 摄)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 , 才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 , “直过民族”受历史原因、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 仍然相对落后闭塞 。
长期以来 , 生活在“直过区”的人们 , 以刀耕火种、采集渔猎为生 , 缺乏对现代种养殖技术的熟练掌握 , 教育意识和学习能力也存在欠缺 。
因此 , 扎培的出现 , 对他所在的整个拉祜族村寨而言 , 仿佛一道希望之光 。
在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的带领下 , 上过小学、有汉语基础的扎培开始学习组织召开群众大会 , 通过广播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达给村里的老百姓 。 在扫盲教学中 , 扎培还可以用汉语和拉祜语给村民上课 。
“大家也希望学东西 , 学会了 , 猪、鸡都长得一年比一年肥壮 。 ”扎培说 , 有了榜样的示范作用 , 曼班三队村民已经能很好地运用新技术种养殖 。
去年农闲时 , 工作队带着扎培外出打工 , 年收入增加了七八千 , 扎培也在逐步融入村外世界的过程中 , 收获了更多感悟 。 “要多学习知识和技能 , 多去外面看看 , 把自己的文化水平再提升起来 。 ”扎培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像罗志华组长那样的致富带头人 , 带着乡亲们盖房子、买汽车 , 把日子过得更好 。
“路通了 , 电来了 , 生意就火起来了”

这三位云南“直过民族”青年,样样好!
文章图片

云南澜沧县翁基古村落 , 34岁的布朗族青年倪罗的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 。 (贾翔 摄)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中 , 深藏着一个典型的布朗族山寨——芒景村翁基古村落 。 这里气候温和 , 雨量充沛 , 林木茂盛 , 林下古茶和天然林错落相伴相生 , 满目郁葱 。
布朗族青年倪罗 , 就生活在这里 。 今年1月 , 他迎来了双胞胎儿子的出生 。 伴随着这件喜事 , 他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
“10多年前 , 我们这儿路不通、电不通 , 这么好的茶叶卖不出去 , 大家靠种甘蔗和玉米生活 。 日子挺难的!”2011年 , 倪罗做起了自己的民宿生意 , 在他看来 , 修路通电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 , 是他生意火起来的主要原因 。
“这些年 , 随着进村的公路修通 , 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 我们这里风景好茶叶好 , 能留住不少游客呢 。 ”2018年 , 倪罗重新翻修了自己的民宿客栈 , 现在靠民宿和茶叶生意 , 年收入超过了20万 。
“生活富起来以后 , 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 。 跟以前相比 , 不仅要接受教育 , 更要接受好的教育 。 ”倪罗说 , 自己的愿望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 去城里闯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