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菱角
江南的菱角蔡宏伟2020年暑期居家销夏 , 亲友往来、同学聚会 , 听得最多的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并轨上海”这些话题 。 我母亲的娘家在浙江嘉善 , 祖母娘家紧邻上海青浦、金山 , 不少亲友家在江苏昆山 , 如今这三地要融合发展 , 自然由衷感到欣喜 。立秋这天 , 照例要吃菱肉烧饭 。 家人从市场上购来长着尖角的红菱和没有角的南湖菱 。 菱的鲜红和翠绿盘活了我记忆里的关于菱的掌故和往事 。大致以嘉兴为界 , 往东的吴语区域 , 如嘉善、平湖、青浦、金山、昆山 , 习惯把菱叫做“菱” 。 如刊于乾隆十六年的《金山县志》卷十七“果类”里 , 就径直书“菱”这一名称 。 往西往北去 , 则称菱为“菱角” 。 苏州向来是吴语区的中心 , 所以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 吴方言里的“水八仙”“荷塘四宝”“江南三杰”一律称菱为“菱角” 。 吴语区的书面语作品 , 一般也称菱为“菱角” 。 因此 , 我这篇小文章的标题也遵从此例 。嘉兴、嘉善一带人称菱为“菱” , 而不是“菱角” , 似乎跟嘉兴产的没有尖角的南湖菱有关 。 菱既然没有了角 , 再叫“菱角” , 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事实上 , 在嘉善、昆山、青浦这些地方还没有人住的时候 , 南湖菱已经不长角了 。 据考古挖掘发现 , 在嘉兴马家浜新石器时代遗址里 , 考古学家已找到炭化的圆角菱 , 证明在公元前2685至4090年间已经有了圆鼓鼓不长尖角的菱角 。其实 , 同一个物种品类多样化 , 本是寻常之事 。 可总有人爱借题发挥 , 无中生有 。 把南湖菱吹得玄乎又玄乎的 , 明朝嘉兴人李日华算是个中翘楚 。 他在《紫桃轩杂缀》中这样“神化”南湖菱:“此物东不至魏塘(嘉善)、西不逾陡门(桐乡)、南不及半逻(海盐)、北不过平望(吴江) , 周遮止百里内耳 。 ”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量化”到如此精确的地步 , 真是可笑之至!照他的提法 , 青浦、金山出产的没有角的菱全是“妖”了不成?不管是叫“菱”还是“菱角” , 我儿时所见的菱角确乎品种繁多 。 除了不长角的 , 长角的菱角里 , 有长尖角的 , 有长圆角的 , 甚至有长牛角样的角的 。 颜色也多种多样 , 鲜红的、朱红的、翠绿的、嫩绿的……不一而足 。记忆里除了每到夏末秋初乡人采摘菱角时的忙碌场景 , 较清晰的印像便是与一位北方来的小伙伴泅水摸老菱角的事 。这位契阔多年的伙伴如今已在北方的旧家颐养天年 。 那些年他来江南暂住 , 是随军营里的父母而来 。 他的父母都是军医 , 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驻地的百姓免费诊治 , 他自然也广受乡亲们的喜爱 。我晓得他是山西人 , 便断定他不会游泳 。 因为我的叔公告诉我 , 我们祖上从北方迁来江南时 , 有一位老兄在坐船渡长江时 , 居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 , 将自己和船上的柱子绑在一起 。所以 , 那年夏末 , 他要求和我一起去划菱桶摘菱角 , 我满怀期待地笑着应允 。他从容地把菱桶拢到身边 , 轻轻抬脚上去 , 稳稳坐定 , 便熟练地用河蚌壳改造成的“桨”划动水波 。我有些失望 , 便提议一起去摸老菱角 。老菱角指的是成熟后脱离菱叶蒂沉入水底的菱角 。 泅水摸来烧熟后 , 口味尤为粉糯 。我们要去的菱塘水体面积很大 , 而且水深 , 淤泥又厚 。 我心想这会总可以让他出糗了吧 。他二话不说 , 脱下汗衫就跳入塘里 。 我在岸上还没来得及把桶里的嫩菱角全部倒进盆里 , 他已如一匹绍兴麻鸭浮出水面 , 手里握着两枚黢黑的老菱角 。我大失所望 。至今我还记得 , 黄昏我们一起在天井里吃煮熟的老菱角时 , 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些菱角要长这么尖的刺 , 是为了在掉到水底后 , 能在烂泥里牢牢固定自己 , 不被水冲走!”我一直觉得他的这个解释很有道理 。 江南的菱角里 , 长角的是为了坚守 , 不长角的欢喜的是自由 , 是随遇而安 。
推荐阅读
- 江南|坐着高铁看中国:日览“杭黄”百景不是梦
- 江南秀|马上评|最美高铁见证壮美山河
- 南昌县|南昌县小蓝大道将进行快速化改造
- 江南最原汁原味的水乡:绍兴东浦古镇
- 摸秋
- 世人皆爱东坡词:望江南
- 唐雪杀人案,“江南无日月,神州有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