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测评】LUCI immers主打沉浸式超高清体验( 三 )


设备|【测评】LUCI immers主打沉浸式超高清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眼显示塑造“沉浸感”的强弱 , 是由视场角和深度感知的功能效果来决定的 。视场角分为物方视场角和像方视场角 ,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关心的是物方视场角 ,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FOV 。FOV越大代表视场越宽 , 用户越容易产生“沉浸感” 。而人类视觉是由两部分视场组成的 , 一般来说单眼视场的水平角度即为鼻子与瞳孔间的角度 , 介于170°-175°之间 。鼻子视场通常是60°-65° , 鼻子越大视场角越小 。对大多数人来说 , 双目视场是两个单目视场的组合 。组合时整个可视角度通常可以达到200°-220° 。两个单目视场重叠立体部分即为双目视场 , 这样就能组成3D化的物体视觉 , 并且宽视场有助于产生沉浸感和临场感 。
设备|【测评】LUCI immers主打沉浸式超高清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LUCI头显和大多数只强调2D、3D观影体验的设备不同 。其具备70度的视场角并兼具VR、全景视频的沉浸式体验 。相较之下 , 目前市场主流的几款VR头显视场角都在100度左右 , 70度的视场角是否意味着沉浸感全无?通过实际体验 , 答案并非如此 。上面说到 , 视场角越大意味着沉浸感越强 , 但其前提在于拥有合适的内容 。试想 , 如果你用一台180度视场角的VR头显来玩俄罗斯方块 , 那么你看到的所谓大视野无非是黑色填充的背景罢了 。
设备|【测评】LUCI immers主打沉浸式超高清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immersHome影院场景实拍immers主打沉浸式观影 , 这意味着佩戴者一定是冲着看片而来 , 他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正前方的大荧幕上 , 而不是首先想到交互 。与目前几款主流的VR头显做对比 ,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扩屏(该模式下畸变较大)还是LUCI Home导入 , 都是immers的画面细腻度最高 。由于VR头显的屏幕大小距离可以调整 , 因此几款产品画面在视野中的屏幕填充占比都比较充分 。如果用LUCI Home打开影片与其他产品做比对 , 可以看到后者每款产品都有其适配SDK的反畸变算法 , 但相较之下定制化调校出来的immers对于画面的还原程度更胜一筹 。
设备|【测评】LUCI immers主打沉浸式超高清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借助定制微型屏和反畸变算法 , 视场角大于同类头戴式影院设备(不是VR设备)的immers打造出的是一块距离佩戴者20米1023吋巨幕的视觉效果 , 是一款IOD标准观影设备 。更大的视野换来的是更大的画面 , 但这也就意味着PPD的降低 , immers也不例外 。其在画面清晰度上可以发现画面两侧成像的确会有色彩泛黄以及边缘模糊的情况出现 。不过 , 与几款VR设备的画面边缘一做对比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 其他VR设备的画面边缘模糊到画面出现色散 , 字幕、场景部分完全看不清楚细节 。其次是听觉沉浸 。目前 , 很少有设备在音频方面进行专业的影院级调教模拟 , 而immers是个例外 。该设备采用基于沉浸式体验调教的模拟7.1声道 , 当通过耳机连接头显时则可以清楚听出沉浸式音效与普通双声道音效的差别 。
设备|【测评】LUCI immers主打沉浸式超高清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最后是操作沉浸 。其实在上面有提到很多关于佩戴、设计对沉浸式体验重要性的内容 。在这里 , 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聊这个话题——硬件配置属性 。正如上述 , immers和现有的VR一体机最大区别 , 在于前者是一款外接式显示器 , 电源及计算单元均由外界的电脑、手机等设备提供 , 而VR一体机则是将其所有集成于一身 。论便携性 , 一体机即拿即用的特性自然要方便不少 , 但如果是定位观影场景那显然画面效果是放在第一位的 。immers在硬件配置方面的亮点在于通体没有一个实体按键 , 就是说它做到了即插即用的使用方法 。无论是扩屏显示还是启动影院模式 , immers都是自动识别片源并跳转到合适的场景当中播放 。因此 , 论操作沉浸感immers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了即插即用 , 如果是连接手机 , 就等同于一台无需按键操控的自助一体机 。当然 , 上述说法是基于外接设备本身是移动端且充电宝电量充足的情况下 , 否则连点亮immers都是件老大难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