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霸先|循规蹈矩要敬王僧辩,创业开拓需学陈霸先
文章图片
王僧辩,字君才,南朝梁名将。他生长在北魏,作为官二代,自幼深受“好儒术”的父亲影响,学识渊博,对儒家经典《左传》研究颇深。他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射箭都穿不透铠甲,但志存高远,胸中“有凌云之气”。在北魏当了几年小官后,他随父亲跳槽投奔梁武帝,追随梁武帝之子湘东王萧绎镇守荆州,先后平定了邪教叛乱风暴和少数民族起义后,儒将之称远近闻名。
陈霸先,字兴国,陈朝开国皇帝。出身低微的他“少倜傥有大志”,不甘心终生在土里刨食,于是玩儿命地“读兵书,多武艺”,学会了一身在乱世中最管用的本领,也因此当了个管油库的小村官。太守萧映慧眼识珠,曾当着幕僚点赞:“这个小村官前途不可限量!”陈霸先抓住机遇,追随萧映到广州发展,“频战屡捷”,稳定了当地形势。梁武帝对他的战果“深叹异焉”,把他的画像挂在朝堂观赏,视其为岭南擎天柱。
文章图片
一、双雄会师
一个儒雅将军和一个混世奇才的人生轨迹,交集在平定侯景之乱中。
王僧辩在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时,奉萧绎命“总督舟师一万,兼粮馈赴援。”援军赶到时,都城已经陷落,梁武帝被侯景控制。此时,南京城外各路援军总计约二十五万,士气高涨,将侯景叛军紧紧反包围在京城,誓死杀进皇城救出皇上。侯景假传圣旨,命令援军留下粮食辎重后各自散去。
援军总司令召开联席军事会议讨论圣旨真伪时,王僧辩拍案而起:“您拥兵百万,却坐视京城沦没。现在正是我们与叛军全力决战之时,还有什么可讨论的!”
可是,由于主帅态度暧昧且与侯景眉来眼去,部分援军首领又心怀鬼胎悄悄撤军,王僧辩马上露出了畏首畏尾见风使舵的本性。他来了个脑筋急转弯,与几名将领“开营降贼,先屈膝于景”,再去看望被囚禁的梁武帝。
文章图片
梁武帝成为人质后“忧愤寝疾”,盼来的援军又投降了侯景,因此不屑与他们交谈,始终紧闭双目一言不发。王僧辩获释后,连滚带爬逃回荆州,报告萧绎:我是诈降侯景,目的只为亲眼见证皇上是否还健在。萧绎另有打算,并不追究他损兵折将的责任,反而任命他为大都督,全力讨伐侯景。王僧辩抖擞精神,接连粉碎侯景进犯,扭转了战局,组成西路平叛大军“乘胜下湓城”,等待与北上的陈霸先会合,反攻南京。
陈霸先在广州听到侯景叛乱消息,马上“将率兵赴援”。由于遭到当地军阀的围追堵截,北上计划迟迟难以实施。新上司劝他自扫门前雪,虚张声势喊几声“打倒侯景”表表忠心得了,犯不上动真格儿的!陈霸先哭着回答:“京都覆没,主上蒙尘,君辱臣死,谁敢爱命!”见新上司无动于衷,他决定自谋出路,一面派使者到江陵(今湖北荆州)联系萧绎,表示愿意接受萧绎领导,一面率五万大军攻击前进,冲破新上司设置的重重阻挠。历时年余,陈霸先的东路平叛大军终于抵达前线湓口(今江西九江),与王僧辩胜利会师。
文章图片
二、歃血平叛
两员名将还没见面,王僧辩就落了下风。陈霸先不仅“倜傥多谋策,名盖僧辩”,使得“僧辩畏之”,而且早就“先贮军粮五十万石”。当他听说王僧辩的西路军正因闹粮荒而颇有怨言时,陈霸先慷慨地“分三十万以资之”,作为会师见面大礼。
这个大手笔使陈霸先在王僧辩军中树立了极高威望,动摇了王僧辩在军中的威信。王僧辩明显感觉到威胁,所以,当两军在湓口外的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会师时,他拉着陈霸先去“登坛盟誓”,向上天发誓:“臣僧辩、臣霸先同心共事,不相欺负,若有违戾,明神殛之。”陈霸先很配合地和他“升坛歃血,共读盟文”,读到慷慨激昂处,还不忘挤几滴眼泪和王僧辩一起“泪下沾襟。”
歃血为盟后,两支队伍组成平叛联军进逼南京。叛军在“横岭上筑五城拒守,侯景自出,与王师大战于石头城北。”王僧辩攻击受挫,萌生退意。陈霸先坚持认为“我众贼寡,且分其势”,建议兵分两路,让王僧辩继续正面攻击,自己亲率“强弩二千张,攻贼西面两城。”王僧辩正面强攻,陈霸先迂回偷袭,侯景溃不成军。王僧辩和陈霸先乘胜追击,彻底平定了侯景之乱,收复京城南京。
文章图片
三、入城对比
王僧辩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缺乏起码的政治头脑。大军进城后,他没有让部队展现出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反而“驭下无法”,听任部下在京城烧杀抢掠。他的女婿和爱将敲骨吸髓压榨京城百姓,竟然闯入百姓家,把男女老少的衣裤扒个精光,再逼百姓出钱赎回衣物遮羞。百姓呼天抢地,“号叫之声,震响京邑”,王僧辩完全失去了民心。
当晚,士兵们抢劫时又烧了皇宫重要建筑物。王僧辩怕萧绎治罪,又有心护犊子,只把爱将抛出当替罪羊治罪,导致后来爱将的部下发动了兵变。
反观陈霸先,在入城前就开展了纪律教育,入城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被百姓视为家乡的子弟兵,深受百姓爱戴。陈霸先深知一山不容二虎之理,为了不引起王僧辩猜忌,主动提出愿意开出京城,去镇守东北部战略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此,陈霸先就以京口为根据地,以三吴为后方基地,稳固发展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