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专家:美俄核威慑政策都有重大调整 核冲突可能演变为全面核大战( 四 )
前面提到 , 采取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前提是:指挥决策部们已经获得明确情报:敌方对俄核打击已明显不可逆转(如导弹已在发射架上 , 正在加注燃料 , 或已加注完 。 目标指向俄国);或者所有其他措施都不能应对 。 那么这个情报从哪儿来?最直接和有效的首先是天基侦查卫星 , 也即反导系统中的预警卫星;它们时时刻刻窥视和警惕对方靶场的动向 。 二是反导系统的战略预警雷达 , 例如俄罗斯的沃罗涅日预警雷达网等;他们时刻警惕前方的敌军活动 。
至于深度回击方式 , 反导系统必须保证所保卫的核打击力量能经受住对方第一波核打击 , 然后再组织反击 。 此时要根据反导系统测得的敌方位置 , 进行准确的毁灭性核报复 。 所以反导系统的使命 , 不仅仅是保卫 , 而是核战中一个主要情报信息来源 。 不管哪种核打击方式都离不开它 。 在未来核战中反导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
上述反导系统这些协同作战的职责 , 能否在真实核战中准确无误地完成 , 就需要在平时核战演练中认真训练 。 俄罗斯在这方面经验教训也是从多次核战演习中总结出来的 。 俄2016年《军工信使》报道 , 有随军采访人员在一次演练中发现 , 俄某战略导弹兵的移动式导弹系统因"遭遇威胁" , 自行离开阵地去另一秘密阵地巡逻 , 导致与保护它的反导部队相互脱离达数百公里 。 采访人员发现问题后向有关领导部门反映 。 据说得到俄高层的重视 , 不仅对有关人员追究责任 , 并对相关条文作了进一步修改 。
所以反导武器的体制首先要适应我方核武器的改进和变化 。 俄罗斯当前陆基洲际的重点是发展移动式 , 如亚尔斯洲际导弹等 。 反导系统也应发展成移动式的 。 如战略反导系统A-235 。 它的导弹发控系统就做成车载机动式的 , 称"努多利"系统 。 2014年11月 , "努多利"系统首次用机动方式发射了一枚反导拦截弹 , 成功拦截一枚卫星 , 因而名声大噪 。
反导武器的体制也要适应敌方核武器的改进和变化 。 譬如当前核武器运载工具 , 除远程弹道导弹外 , 巡航导弹也是个理想的选择 。 核巡航导弹飞行机动 , 尤其能低空、超低空飞行(贴地面10米以下高度) , 可以避开反导雷达的搜索;突防能力强 。 所以俄罗斯专家早先就提出"构建低空雷达网预警核巡航导弹的打击"的建议 。 具体建议是在战略核弹发射井周围建立低空雷达网 。 实际上俄罗斯新的S系列防空反导系统的低空防御能力是很出色的 。 如S-400作战高度可低至5米(距离2.5km以外) 。 此外俄罗斯著名的道儿、铠甲等近程低空防空导弹车 , 都是保卫核武器的重要武器装备 。
最后说说美国战略反导大系统的前景 。 在奥巴马时期 , 美国有些专家曾质疑战略反导系统在未来核战中的作用 。 因据公开报道截止2017年底 , GBM反导系统用GBI拦截弹进行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共19次 , 成功10次 , 成功率刚过50% 。 而且拦截的是单弹头 , 且发射方向事先已知 。 如果拦截对象是高超音速导弹 , 且是带诱饵的多弹头 , 结果肯定更不乐观 。 所以美国人民称它为烧钱工程 。 奥巴马时就有一些美国专家建议 , 重点应发展诸如萨德、陆基宙斯盾那样的战术反导武器 , 不过特朗普上台后强调军事上全面压倒中俄 。 为了给美国本土、海外基地和盟国提供核保护伞 , 烧钱工程还得继续烧钱 。 那么美国战略反导大系统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呢?从资料上看出路在于:一是组建天基反导卫星网 , 即所谓"庄家"+"黑夹克"系统 , 大大缩短反导的预警时间 。 二是加速建立和完善全球反导大系统 , 做到世界任何一处美军 , 都能共享美国在全世界的所有反导资源 。 并对来袭弹道导弹进行分段 , 分层拦截 。 这样肯定会大大提高反导拦截成功率 。 这一设想美国导弹防御局还曾会同三军部门进行了多次大型试验 , 以评估全球各地弹道防御系统协同作战的能力 。 但一直没有公布实验结果 。 由于这一大方案涉及面太广 , 情况复杂 , 结果如何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
推荐阅读
- 台湾|台湾专家:大陆飞机每天飞 代表两岸处于内战状态
- 美国|五角大楼寻求一项新技术,或激怒中俄?美国核专家看法让人意外
- 美国|美国打仗时最担心什么?专家:如果出现这两种情况,美军必败无疑
- 航母|我国究竟要造几艘航母,才能实现海军大国梦想?专家给的数字惊人
- 战事|前线战事告急 亚国请求美俄迅速干预 土:识相的话赶快割地赔款
- 核武器|核战争一旦发生,中国能坚持多久?俄专家:谁有胆承受雷霆一击
- 美国|如果美俄发生冲突,主战场可能会在哪里?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 王昭君|王昭君到底有多美?专家复原其容貌后呆了,网友:这么丑吗?
- 印度|轰-20的服役对美国的冲击力有多大?美专家:重创国防及军工业
- 美国|再过20年,有能力和美国“掰手腕”的国家有哪些?专家:仅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