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作品在教材中活得好好的,我替一些人感觉脸红
今年开学季 , 最受关注的 , 不是“开学第一课” , 而是教材的一些变化 。首先是高一历史教材对于文革的表述 , 回归到完整遵循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其表述为:实践证明 , “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 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一表述上的回归 , 在社交平台被热议和称赞 。再就是 , 疫情期间引发社会最广泛争议的作家方方 , 其作品仍被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保留 。教材介绍方方称 , 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 , 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 。方方作品 , 在教材中居然活得好好的 。 本文重点说说这事 。教材节选的是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 。 需要声明的是 , 跟对待“方方日记”一样 , 压根没看过该作品 , 或从骨子里视标语口号为生命、视严肃文学为“狗屁” , 凡事都试图“政治化” , 要上纲上线的 , 请滚得越远越好 , 老萧从来不吃这粗鄙恶劣的一套 。在前不久方方要被“打翻在地在踏上一只脚”时 , 我是上述这个态度 , 今天仍然是 。《风景》以人性为出发点 , 以“小人物”为题材 , 以亡者的独特视角 , 描摹了建国后汉口下层平民最真实的生存图景 。 七哥以及小八子“我”、二哥、六哥 , 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 , 构成了不同的人生风景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道“风景” , 真实、晦暗而残酷 , 却是中国当代文坛难得一见的一抹亮色。 在描绘小人物无力反抗命运的同时 , 方方于平静从容的叙述语调里透出批判性: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同情 , 对社会的控诉与批判 。——这简直跟“方方日记”如出一辙:“充斥着沮丧、晦暗和戾气” 。《风景》发表于1987年 , 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被评论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 。不单是方方日记在给美帝“递刀子” , 原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 方方就在给境外敌对势力“递刀子”了 。 一贯的“反动”呀 。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 , 一不小心提供了方方的新“罪证” 。这一次 , 不知道“爱国”群众们 , 会发扬怎样的“革命精神” , 将方方作品彻底赶出语文教材 。前一段时间 , 犯了众怒的方方 , 差点被“食肉寝皮” , 形形色色的撕咬 , 上演一箩筐 , 也没见把方方怎么地 。人家活得好好的 , 不仅没被“打倒” , 作品还赫然停留于大学语文教材 , 对大学生发挥着教化功能 。对于方方热火朝天、惊心动魄的“揪斗” , 时下趋于冷却 。 不知道是“斗争”大获全胜 , 还是“斗”得无趣 , “斗”不下去了 。又是风又是雨的 , 斗来斗去 , 也没见美帝和其他境外敌对势力 , 真把方方日记当回事 , 拿出来当证据 , 要把中国怎么样 。记得彼时听闻方方日记8月份要在海外出版 , 喊打喊杀声震天响 , 老萧写过一篇文章:《方方日记:国内问世没有塌天,海外出版也不会地陷》 。按说日记眼下已经在海外付梓问世了 , 也没见起什么波澜 。 诸多的“天塌地陷” , 不过存在于一些人的臆想中罢了 。想当初 , 黑压压的围殴者 , 一个个面红耳赤 , 眼珠暴突 , 面目近乎狰狞 , 对方方的大逆不道呼天抢地 , 捶胸顿足 , 恨不能掘人祖坟 。现在看 , “泛政治化”的庄严与空洞 , 差不多是一场无聊至极的闹剧 。真的替一些人感觉脸红 。语文、政治、历史这三科 , 是相对更富有政治内涵的学科教材 , 历来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 , 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众所周知 , 教材的出炉相当严格 , 须在相关部门立项后 , 出版社组织编写 , 然后送上去审查 , 经严格审查合格才能进入市场和课堂 。 在这一过程中 , 部分篇目和内容的淘汰率极高 。方方作品得以保留 , 相当于给那些有斗争偏好、阶级敏感和道德洁癖者 , 送上了一记无声的耳光 。对于方方作品被大学语文教材保留 , 当然不必做政治化解读 。 在我看来 , 教材保留《风景》 , 应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 , 尊重人的生命 , 尊重人的尊严 , 给予人真正的关怀 。人是需要有尊严、被关怀的 , 尤其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六亿底层群体 。 当然 , 也包括彼时疫情中的武汉市民 。泛政治化和极度物质功利主义的侵袭 , 使得我们这个社会 , 重新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人文精神荒疏 。包括前一段对方方日记杀气腾腾的粗暴批评 , 恰恰暴露了人文精神失落导致的社会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 。方方的《风景》 , 创作于33年前 , 迄今仍被视为经典 , 进入大学教材 。 若干年后人们如何评价方方日记有待观察 。 体现对底层悲悯、对人性关照的文字 , 或许越久越能显现其价值 。未来更值得观察的 , 倒是那些对于方方日记口诛笔伐的文字 。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 每个人都需要对于自己的言说负责 。 子孙后代对这曾经短暂却又轰轰烈烈的一幕 , 会不会不大跌眼镜 , 还真不好说 。方方作品顽强存活于大学语文教材 , 是一种反讽 , 也或是观察社会政治文化取向的一个风向标 。如果不能真正把方方批到斗倒、不能将方方作品从大学语文教材中“请出去” , 那么 , 就请认清一个大势:不管如何曲折反复 , 泛政治化文化势必走向终结 。 【转自老萧杂说】
推荐阅读
- 邝老五:强烈反对张洹在神山冈仁波齐实施装置作品
- 荒谬:文学作品不可完全译!
- 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
- 如松:特朗普、拜登,交朋友甚至谈恋爱的活教材
- 明星八卦|超越原著的6部电影作品,导演真是厉害了
- 四大事件导致武学的没落
- 大同轻轨+地铁规划(2020版)(李小龙原创作品)
- 著名书画家黄世超先生作品共赏
- 味道|这位老师的作品又动画化了!人物越看越有味道!
- 对于本人文学作品书法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