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条款、资格造假、虚假宣传 在线教育市场怎成维权“老大难”( 二 )


采访人员就此致函猿辅导 , 对方回应称 , 公开的“4亿”用户数据系猿辅导在线教育历年用户规模 , 均来自猿辅导在线教育后台数据系统 。 这是自2013年9月开始至今 , 7年间所有获取过公司旗下五款产品的教育服务累计的用户设备唯一ID加总去重后统计的结果 。 这4亿用户包括2至6岁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6至18岁中小学生及其家长 , 以及校内老师等不同的用户群体 , 包括但并不仅限于中小学生 。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 7月中旬 ,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 , 其中赛优教育等四家教培机构被列入投诉数量较大的教育培训机构名单 。 采访人员在投诉网站上看到 , 有很多消费者投诉称之前收到过赛优教育“轰炸式”的短信和电话推广 , 对方通过捏造一些资格证书考试报名要求来诱导消费者付费参与培训 , 不实宣传的影响非常恶劣 。
对此 , 邱宝昌表示 , 《广告法》有规定 , 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引证内容的 , 应当真实、准确 , 并标明出处 。 引证内容有适用范围和有效期限的 , 应当明确表示 。 企业如果在广告中编造数据 , 应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 , 对广告主处以罚款 。
一位业内人士向采访人员透露 , 在宣传的尺度上 , 很多平台会在广告宣传中打一些擦边球 , 但会不会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 , 还存在讨论空间 。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的宣传争议 ,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告诉《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 , 人们因为看了广告宣传选择消费 , 但发现服务名不副实的时候 , 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身权利 , 平台则可以被《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 对于广告主而言 , 做广告要实事求是 , 可以有创意和艺术创作 , 但核心的服务内容不能虚假 , 要与实际提供的服务商品内容一致 。 消费者也需要培养和引导 , 对于广告内容也要有理性判断 。
平台责任待压实
除了退款难和宣传争议外 , 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资质不足是另一个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 。
2019年7月 , 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 。 该意见对很多此前被曝出的问题进行了明确限制 , 其中就包括从事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 。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去年的文件出台后 , 很多平台都进行了整改 , 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好的整改效果 , 目前来看 , 大型平台的管理要求还是要优于小型平台 。 例如 , 大型平台的教师选择都要经过好几轮选拔和淘汰 , 但是由于一些现实限制 , 也确实有很多教师暂时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 。
就此 , 采访人员登录相关网站浏览发现 , 一些平台确实有将部分主讲教师的姓名、简历、教师资格证证书编号清楚列出 。 而聚师网主页的培训教师则没有列出相应资格证明 。 值得注意的是 , 如何验证这些信息的真伪同样成为普通消费者的一个难题 。 为确认教师资格证证书号码的真伪 , 采访人员登录了中国教师资格网 , 网站显示 , 需要同时输入姓名、证件号码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号码才可以验证证书真伪 , 而这些信息对于普通学生家长或消费者而言 , 几乎是无法全部得到的 。
【霸王条款、资格造假、虚假宣传 在线教育市场怎成维权“老大难”】对于当前在线教育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 , 专家建议还是要压实平台的责任 。 邱宝昌说 , 有关部门还是要加大对平台制定的平台规则、格式合同进行监督 , 发现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应及时纠正、查处 。 此外 , 消费者保护组织根据消费者受损害的情况也可以支持消费者起诉或者提起公益诉讼 。
张国华也建议 , 加大权威组织和协会的影响力 , 可以更好地规范有关平台的责任 ,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
中消协还特别提醒 , 受假期延长、延期复工等影响 , 部分经营者面临资金紧张、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 。 疫情结束后 , 经营者可能通过扩大发卡范围、以较高折扣出售预付卡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 资金存管、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 鉴于此 , 消费者要特别关注预付式消费问题 , 谨慎选择交易对象 , 冷静分析、理性消费 , 警惕高折扣、高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