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姿色(下)
五在阿根廷的行程很短 , 我们只能光顾“网红” , “网红”映出的同样是拉丁文化特色 。用希腊首都人民名义命名的“雅典人书店”历史很短 , 却已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具有世界号召力的文化场所 。 在前往火地岛的乌斯怀亚之前 , 我进了这家书店 。书店的格局是一座大型剧院 , 前身是“大光明剧院” 。 网络时代对剧场形成的全球性冲击使“大光明”也暗淡下来 。 在市政府资助下 , 2000年12月 , Iiha集团花300万比索租下了这座著名剧场 , 创意是将其变身为一家集书展、阅读、销售、休闲、文化艺术研讨于一身的大型书店 。装饰得金碧辉煌的宏大书店 , 拥有地上3层(第4层是办公场所)、地下1层共4层营业场所 。 书架从门厅开始布置到每条走廊 , 环绕书架的边廊和两层包厢都是阅读场所 , 坐满了从少男少女到老翁老太的人生全系列读者 , 原剧场舞台两旁的小楼梯 , 梯阶上都坐着可爱的孩子 。 在一楼大厅 , 一位70多岁的老者正在书架前专注找书 , 他先是单膝跪地 , 举起右手在书架上翻看 , 活像西方的求婚姿势 。 后来也许时间太长单腿难以支撑 , 索性双膝跪地 , 一直未起 , 使我联想在伯利恒(巴控区)的圣诞洞穴里 , 围着地面上那颗闪着银光、有14个角的“伯利恒星”跪着的教徒 。 老先生对书、对知识如此虔诚 , 令我这也算喜欢书的人倍受感动 。书店正前方保留的舞台 , 功能已经切换为咖啡厅 。 红色天鹅绒的大幕下半部往两边撩开 , 能看到由咖啡杯盘伴读的读者 。 舞台上这种惬意的读书情景 , 像一幕正在上演的后现代无声活剧 。“雅典人”确有美国《国家地理》所赞扬的“全球最美书店”的文化艺术风采 , 知名度颇高:当时我在国内某网站“原创作者群”中贴出那家独特书店的现场照片 , 并以央视当年“世界真奇妙”的口吻发问:“猜猜看 , 这是什么?”一位文友立即脱口而出:“‘雅典人’书店 ,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最津津乐道的文化场所中竟还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咖啡馆——托尔托尼咖啡馆 。咖啡的原生种出现在2000多年前东非依索比亚的咖法镇(现埃塞俄比亚境内) , 不食用咖啡的当地商人将其运往埃及和地中海地区 , 通过欧洲传遍世界 。 咖啡消费也随着欧洲殖民美洲而被带到新大陆 , 南美洲现在已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种植地 。 一位法国人于1858年在还只是小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设了这家咖啡馆 , 经三次迁移 , 最终在“五月大道”扎根 。 上世纪20年代 , 托尔托尼咖啡馆是上流社会、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纵论天下和探讨文学艺术的聚集地 。 阿根廷著名诗人巴尔多梅罗•费尔南德斯•莫雷诺用“爱情、阳光与水”的美妙诗句 , 表达了对这家咖啡馆的无限眷恋 , 12项国际文学奖与勋章得主博尔赫斯更是常在此被咖啡刺激得灵感大发 , 文思泉涌 。 经过历史的积淀 , 托尔托尼咖啡馆以其典雅、高尚、名人荟萃、艺术气息浓烈而成为蜚声国内外的文化场所 。 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 其中不乏世界科学巨擘、艺术大师、文学大家、国家元首、联合国高官、奥运会主席等前来凑热闹 。从乌斯怀亚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当晚 , 在洲际大酒店刚放下行囊 , 我与室友J立即出发 , 寻找附近的托尔托尼咖啡馆 。 按照导游事先指点 , 我们一路寻找 , 过程却并不顺利 。 城里咖啡馆很多 , 在10多分钟内就路过两家 , 一家咖啡馆的二楼 , 两位咖啡青年还透过玻璃幕墙 , 朝我们热情招手 。 待到两三个15分钟逝去 , 我们仍在寻找托尔托尼 。 最终无奈折返 。 归途中在一个十字路口等候人行信号 , J建议不妨右转 , 作最后的斗争 。 没走多远 , 我们就惊喜地看见了笑容可掬地站在“托尔托尼”门口的“老头”(创始人雕塑) 。咖啡馆是一幢欧洲“老房子” , 两组栗色的橡木框玻璃大门(蒙着白纱帘)紧闭 , 门间墙壁上10多块大小不等的纪念铜牌和大理石牌在炫耀它辉煌的履历 , 最大那块荡漾着莫雷诺的“爱情、阳光和水” 。 门口众多的各国观光者在拍照留念 , 当地男女学生也在嘻嘻哈哈地打情骂俏 。J推门 , 与门里笔挺的西装先生稍作沟通 , 我们便被允许免消费参观 。 长条形的外大厅几乎满员(据说排队等候个把小时是家常便饭) , 一张张小圆桌旁只有个别饮酒客 , 其他都是咖啡和羊角面包组合的标配 。 咖啡馆晚间消费与西班牙的早餐无异 。室内是古色古香的欧洲硬木装饰 , 一排圆立柱贯通整个外大厅 , 墙上分上下两排挂着莅临此地的世界名人照片和阿根廷画家的作品 。 忙中我没顾得上与爱因斯坦相见 , 更没去寻找与莱温斯基不干不净的克林顿总统 , 只顺眼看到萨马兰奇老头在墙上朝我微笑 。 我仔细欣赏着古董式的吧台和厅堂内华丽的陈设与装饰 , 用心掂量咖啡馆历史与艺术的厚重 。 今晚馆内并未满员 , 长长的吧台右侧还有几张空桌 。 我们推门走进似乎更高贵的套间 , 两排桌椅静静地闲着 , 只有三个阿根廷姑娘在欣赏墙上的画作 。这也许是为预约客人准备的专厅?第二天下午在佛罗里达大街(步行商业街)闲逛 , 我与J随意进入“太平洋拱廊”(太平洋大厦)购物中心的大门 , 高雅的艺术氛围 , 令自以为“走遍世界”购物中心我们如同挨了一记杀威棒 , 顿时大感意外 。 这里本应是俗气的商业场所啊 , 哪里来的类似大型艺术馆的无穷魅力?从玻璃穹顶洒下的自然光点缀着欧洲建筑与装潢艺术的美妙风情:廊道两旁建筑巴洛克风格的对称性 , 廊道中地中海建筑高大的半圆形拱门 , 雄伟高耸的拜占庭式圆拱 , 商场穹顶上高调铺张的是只在教堂和王宫里才有的16幅神话或宗教故事的巨幅彩绘 。 后来加盖的类似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翁贝托长廊的中庭 , 造型又像里斯本的曼努埃尔式的“圣业罗尼莫斯隐修院”的中殿 , 但是大理石的拱形顶盖又置换成了通透露出蓝天的玻璃 , 装饰更华丽、现代 , 也更赏心悦目 。我与J哪里还顾得上去逛大厦里那些纵横交错排列的大小名品、奢侈品商店 , 电动扶梯将我们送上中庭三楼 , 我们在四通八达的廊道、拱桥上穿行 , 边欣赏 , 边拍照 , 边赞叹 。 上海有无数现代化的大型购物中心 , 规模与华丽程度远超这座大厦的也不在少数 , 但是目前却仍没有文化艺术氛围如此浓郁的大型购物中心 。走出佛罗里达街 , 我与J找到了不远处的圣马丁广场(亦有 “军事广场”之称) 。 以红色花岗岩为基座的大型青铜群雕 , 在一座密林特意闪出的空间优雅布局 , 使附近市民走出家门就能常见到历史深处的圣马丁将军 , 闲暇之中还能与开国元勋默默交流 , 检视民族与国家的历史、当下 , 探讨未来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座雕塑之城:城市绿地 , 街头公园、纪念广场 , 甚至马路中间 , 高楼之下 , 绿荫丛中 , 商业街头 , 到处都是各种宗教领袖、历史名人、民族英雄、起义将领、科技精英、艺术大师、乃至文学名著中的艺术形象(如唐吉诃德)的铜雕、石雕、浮雕 。 像圣马丁广场、国家独立100周年纪念碑(西班牙赠送)、议会大厦前的两次议会纪念碑上那样的大型群雕也到处可见 , 有的巨型作品竟连当地导游也说不出个究竟 。 遍布全城的雕塑 , 构思之巧、艺术之丰、形态之雅、审美之多元、制作之精良 , 为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平添了一种温暖、高雅的人文情怀 。比较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我所熟悉的上海 , 总体感觉是:前者陈旧、后者新颖;前者历史感厚重 , 后者现代化鲜明;前者日子舒缓 , 后者生计匆忙;前者人文情调荡漾 , 后者商业气息更欢;前者发展不慌不忙 , 后者发展性情焦急 。 阿根廷虽然与南北美洲大陆各国一样 , 是只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年青国家 , 但是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欧洲各国同源 , 都植根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 并继承了后来由漫长的中世纪孕育、在文艺复兴时期爆发的现代文明 , 所以民族的文明史同样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深处 , 原宗主国的西班牙人和后来占优势的意大利移民强烈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也被带到新大陆 , 致使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历史渊源厚积 , 拉丁文化风情荡漾 。2020年1月8日、9日、20日、21日布宜诺斯艾利斯日记2020年7月22日~8月7日上海古龙路家中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