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今天中元节,其实这是一个温暖的节
本文插图
孩子叫喊道:“噢 , 火真棒!”
母亲低声说:“小龙 , 住嘴 。 ”
把他拉至背阴处后 , 她细声说道:“今天所有死者离开坟墓回到我们这儿 , 空中簇拥着看不见的队伍 。 ”
孩子喃喃道:“妈妈 , 他们为什么回来?”
“宝贝 , 因为他们爱我们 , 希望我们也爱他们并祭祀他们 。 所以不敬是极端错误不仁的”……
他完全安静了下来 , 低头猛地磕了一下 。 这是他试图向善恶鬼魂道歉 。 故从幼年时起 , 中国孩子们就上了善待死者的第一课 。
这段关于中元节的描述既熟悉又陌生 。 这是上世纪20年代 , 英国女作家裴丽珠记载中国风俗的一节文字 。
时至今日 , 中元节已经演化出各种祭拜方式 , 包括时兴的绿色祭拜 。 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内涵——善待死者 。
嗯 , 今天中元节 , 胆子大的 , 就和小缸一起涨姿势吧 。
本文插图
△中元节祭祖
古人如何过中元节?
“七月半”的产生 , 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 , 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 。 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 , 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 , 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 。 四祭者 , 因四时之所生孰 , 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 故春曰祠 , 夏曰礿 , 秋曰尝 , 冬曰蒸 。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 人们在七月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 , 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 , 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 , 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
本文插图
△秋尝祭祖活动至今仍然在一些地区举办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 秋尝祭祖的活动 , 先秦时代已有之 , 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 , 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 。 起初的日期并不确定 , 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 。
“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 , 则是源于道教的介入 。 据《修行记》 , “七月中元日 , 地官降下 , 定人间善恶 。 道士于是日夜诵经 , 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 ”
据说 , 中元之日 , 众鬼都要离开冥界 , 接受地官的考校 , 有主的鬼回家去 , 没主的就游荡人间 , 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 。 人们祭祀祖先 , 燃烧纸钱 , 既表达孝心 , 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 。
本文插图
△《点石斋画报》上的《超度孤魂》
中元节被称为“鬼节” , 正是由此而来 。 同时 , 这也是中元节与清明节的不同之处 , 它不但祈愿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 , 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 , 普度亡魂 。
到了小缸本尊司马光生活的宋代 , 除祭祖、普度亡灵的祭祀活动之外 , 中元赏月、泛舟、演目连戏等娱乐活动也开始盛行 。 明清时期 , 基本延续了唐宋时期的节俗主题 , 并且节日气氛更加世俗化 。
本文插图
△中元节放河灯
放河灯、斗灯会、唱灯歌、泛舟、燃灯、舞狮、演秧歌 , 各种节俗活动不断丰富 , 普通百姓的参与性也更强 , 并且有娱乐化和商业化发展的趋势 。
也就是说 , 此时百姓内心对待孤魂野鬼的态度是:畏惧心理逐渐减弱 , 更多的是一种怜悯、包容和安抚 。 通过这些仪式性民俗活动 , 善待死者的节日主题也就延续了下来 。
推荐阅读
- 西安晚报|49岁的她把一生奉献给小儿眼科,今天她捐献的角膜又让他人重见光明
- 依维柯|警情通报!7人死亡
- 厦门玩乐|这个省高职扩招来了,今天开始报名!
- 不知不觉,竟然二十年没看过报纸电视了
- 阿里巴巴首家线下“1元店”今日开放
- 女保洁员饮冲厕水,领导也能共饮一杯不?
- 酒驾|英德这群人今天“帅”爆了
- 派出所|这个长假,你在看人山人海,他们守在“死亡之海”
- 贾冀豫~今天新闻联播C组刚强和宝晓峰
- 女保洁员饮冲厕水,看客们发出无耻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