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共同利益取向是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 二 )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我们看到东亚地区的政府与人民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中迅速地制定出有效的抗疫方针 , 并且自觉地把这些方针融入实际行动中去 , 可以看到这种“良知”与“致良知”在社会危机治理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
2.“知行合一”:在逆境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应变
薛晓源: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次疫情充分考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考验个体的小忍与群体抗疫的大局的内在互动 , 考验社会的坚忍和大义等重大社会伦理问题 。
施寒微:中国有一个长期传统 , 就是从小处着眼、从大处着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 思考城市与农村、各省与中央、个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 比几乎任何其他文明都要多样化 。儒家思想、道教、佛教 , 以及各种学派和绘画、诗歌等 , 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 都为中国人所用 。此外 ,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说 , 都可以理解为中国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 , 中国对世界及其可能性、对新的解决方案有着植根于文化的开放态度 。
薛晓源: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 , 经受过灾难的磨砺考验 , 这使中国文化具有“韧性” , 这“韧性”大象无形 , 却澎湃有力 , 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困苦的制胜法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薛晓源 ,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兼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 代表作有《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 。
施寒微:中国人的顽强和中国文化的坚韧 , 也是基于中国人内在的多样性与和谐性 , 即便存在一些差异和矛盾 。正因为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中 , 总能找到应对挑战的新办法 , 正因为中国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 , 所以今天的中国可谓是典范 。这与其说是在中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 不如说是中国本身具备学习潜力 。中国既可以借鉴自己的历史 , 也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地域的经验 。中国的变迁史不仅是一部整个中国的历史 , 也是其各个组成地区的历史 。在内部交流的背景下 , 从北到南 , 从东到西 , 在一个可以与欧洲相提并论的领土面积上 , 进行交流的可能性是多样性中保持统一性的一个极好的前提 。
巴拓识:我想中国实践成功的秘诀在于极强的应变能力 。这种成功建立在延续了几千年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灵活应变的决策上 。在不同的时期 , 针对不同的问题 , 决策者们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 并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去执行方案 , 去解决问题 。其中既有对“知”的把握 , 又有对“行”的执着 。这是一种不断学习带来的智慧 , 如果能够在逆境中自信自觉地运用这种智慧 , 就能够为克服未来面临的困难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
薛晓源:施寒微先生把这种特有“韧性”理解和概括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巴拓识先生把这种特有的“韧性”理解和概括为对“知”的把握和对“行”的执着 。我认为“韧性”是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呈现 。我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能解读出“韧性”活泼的生命力和氤氲鼓荡的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把孔子的话“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奉为做人与治国的最高价值理念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 , 我想这句至理名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3.“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人类是一个整体
薛晓源:这次疫情冲击了国与国的关系、社会以及人们的心理 。不确定性、恐惧感、紧张感、冲突感有可能在后疫情时代明显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讲仁、讲义、讲礼、讲道 , 讲行为的道德规范 , 这对后疫情时代处理国与国关系、人与人关系应该有所启发 。
施寒微:国际社会应从当前的疫情大流行中吸取经验 。在疫情流行过程中 , 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弱点变得显而易见 , 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凸显 。此外 , 人们应该避免自己对感染疾病的恐惧危及社会联系 。面向未来的疾病预防需要对感染风险进行新的思考 , 也需要对疫苗接种和整个卫生系统进行新的审视 。全世界都必须审视卫生系统的方方面面 。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改善卫生系统的方法 。
推荐阅读
- 黄金周|外媒盘点双节黄金周|凸显中国经济复苏
- 国际局势|美海军陆战队一队员扬言要向中国人开枪 目前已被调查
- 韩媒|韩国进口泡菜99%来自中国!韩媒急了:我们还是“宗主国”吗?
- 大义|紧急时刻,中国“逆行者”心怀大义,再次出征,世界发出赞赏信号
- 新冠肺炎_国际|美媒:“十一黄金周”是中国复苏最清晰信号
- 中国|澳大利亚出口商推出电商平台 助力澳企向中国卖货
- 普京|举国重要时刻,普京向中国打来一通电话,一番话表明态度
- 海野|揍“中国人”!日本音乐家在美国被打成重伤
- 华为|英议会宣称发现“华为与中国政府勾结证据” 网友:真是听话的小狗
- 中国人|日媒看着中国人复苏国内游感慨:去年他们最爱来的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