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治理骚扰电话再出新招,效果是关键

【时评|治理骚扰电话再出新招,效果是关键】8月31日,工信部在其官网上公布了《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骚扰电话、骚扰短信祭出一记重拳: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 。用户未明确同意的,视为拒绝 。用户同意后又明确表示拒绝接收的,应当停止(9月1日《新京报》) 。
相信不少人对各式各样的广告推销短信、商业骚扰电话、手机吸费深恶痛绝,但又苦于无计可施,好似“牛皮癣”一般令人有苦难言 。此次工信部对骚扰电话、骚扰短信这些人人喊打的“牛皮癣”祭出重拳,无疑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回头看看,其实对骚扰电话、骚扰短信的清理一直没有停歇,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对比群众期待,差距仍然不小 。
往近了说,2018年,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13部门就印发过《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骚扰电话市场状况与用户感知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量超过了500亿次,两成网民接到的电话中超过一半是骚扰电话,而2019年有37.2%的网民平均2到4天就会接到1个骚扰电话,8.5%的网民甚至每天都会接到5个以上的骚扰电话 。可见,根治“牛皮癣”仍然任重而道远 。
专项行动之后工信部再出新动作,足见国家相关部门对整治骚扰电话问题的重视 。从电信用户角度而言,相关部门频频出招,自然坚决支持,可说到底,最终还是要看“牛皮癣”到底能不能“一招根治” 。
一方面,正如一些电信专家所说,要想根治商家企业对用户的骚扰,还得靠全链条治理,尤其是要重点惩治骚扰行为的服务提供方和受益方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之所以骚扰电话久禁不绝,根本上还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作祟 。对骚扰电话的治理不能缺失了服务提供方和受益方 。前者“搭台”,后者“唱戏”,只有从源头斩断利益流向,才能从根上铲除骚扰 。
另一方面,对相关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应持续加大 。根据2015年实施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违规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向社会公告 。从目前骚扰电话治理情况来看,相关处罚的作用有待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工信部的征求意见稿,除了保持原规定的处罚结果,还专门增加了“情节恶劣的,吊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并回收相应码号资源”的内容 。相比之下,这一处罚措施力度更大、威慑更大,作用自然也应更凸显 。
总而言之,“牛皮癣”难治,难在“开方用药”,既要靶向治疗确保精准,又要调配科学,力度适当 。这需要行政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统筹运用好执法司法手段,多管齐下,猛药去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