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又乐业!破解易地扶贫难题,离不开这些高招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王延斌 盛利 林莉君
当山下崭新的彝式风格四合院建好之后 , 近80岁的马海拉曲老人却谢绝了搬迁 。 他说 , “我在山上住了一辈子 , 搬不动了 。 ”
老人的拒绝 , 起初让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河西呷多新村(以下简称呷多村)“第一书记”阿里伟坡难以理解 。 要知道 , 马海拉曲居住的山上 , 长年冰雪封山;他住旧茅草屋 , 下雨漏水 , 冬天透风;一年到头 , 简单的高寒作物换不了几个钱 , 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电都无法保障 。
安居又乐业!破解易地扶贫难题,离不开这些高招
文章图片

【安居又乐业!破解易地扶贫难题,离不开这些高招】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河西呷多新村 。 王延斌摄
在呷多村“改头换面”之前 , 越西县林草局产业站技术员阿里伟坡被派到村里扶贫 。 他用“震惊”两字来形容当时的印象:村里的房子大部分是危房 , 让人忧心;屋子里 , 黑乎乎的土豆就堆在床前 , “人和土豆生活在一起”;750人的村子 , 482人是贫困人口……
环境恶劣 ,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在很长时间里 , 呷多村的百姓基本都是“靠山吃山 , 靠水吃水” 。 但问题在于环境太恶劣 ,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 分析之后 , 阿里伟坡和同事们坚信 , 只有搬到环境更好、交通更便利、资源更丰富的地方 , 才能改变现状 。
早在2015年 , 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 , 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
这是呷多村最初的希望 。 将希望落地 , 便有了今天这里的“旧貌换新颜” 。 不过 , 呷多村所在的瓦曲觉乡党委书记加瓦伍卡说 , 从旧茅草屋搬到新四合院 ,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
从表面上看 , 马海拉曲不想搬 , 是“安土重迁”思想作祟 。 “我害怕坐车 。 ”“从山上到山下 , 三个小时车程 , 死在车上怎么办?”老人的这个理由有些牵强 。
当地干部多次上门动员后 , 终于摸清了老人的顾虑——老人没见过新房子 , “口空无凭”当然说不动他 。
借助手机 , 村干部将新房子的照片以及每家每户标配的沙发、电视、饭桌椅子、床、衣柜和碗柜等“六件套”展示给老人看……看得出 , 老人的态度有所松动 。
安居又乐业!破解易地扶贫难题,离不开这些高招
文章图片

新村风貌 。 王延斌 摄
安居又乐业!破解易地扶贫难题,离不开这些高招
文章图片

新村风貌 。 王延斌 摄
阿里伟坡说 , 我们后来采取了策略 , 先做通老人女儿的工作 , 最终让老人放下了顾虑 。 他强调:“老人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 ”
易地搬迁 , 马海拉曲的顾虑具有普遍性 , 但并不能代表全部 。
“刚搬来时 , 还要回老家看病 。 ”呷多村贫困户吉足拉比被安置到西北部的新民镇 。 在搬迁初期 , 由于户口等档案尚未迁移 , 他免费体检、医疗报销等都要往老家跑 。
更麻烦的是孩子上学 。 阿里伟坡说 , 按照此前规定 , 搬迁群众子女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读书 , 若要在新民镇读书 , 就需两地开证明:迁出地证明有此人 , 迁入地证明在此居住……
解决新问题需要摸索新方法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三个月前 , 越西县开始探索“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模式 , 明确“帮扶责任人” , 让干部代替群众跑腿 , 慢慢解决了后者的难题 , 并逐步完善了制度 。
不仅要安居 , 更要乐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