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雨历史观LS|在战乱里教出两位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恩师吴大猷:用一生守护爱人
1957年11月 , 从中国物理学会发出一封代表着中国政府和科学界态度的电报 。 次日 ,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大报刊的头版头条上 , 将这一则令中华儿女举国欢庆的消息公之于众:中国的青年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二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成为首次在该方面折桂的中国籍学者!
文章图片
这样为国人争光的消息一经传回 , 各行各业就开始忙碌:政府争取着尽快迎接两位青年才俊回国 , 各界媒体积极地跟进着这两位诺奖获得者的消息 。 而捧回奖杯的两位年轻人 , 却不约而同地提起笔 , 在信纸上包含着激动与感激地书写着心声 。
这封信的收件人既不是他们的家人亲戚 , 也不是家喻户晓的当红人物 。 可他于之二人 , 犹如孔子于子路颜回 。 这个人的名字 , 叫做吴大猷 。
一、十年南开定终生
1907年的中国 , 仍然处于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之下 。 光绪三十三年的广州还叫广州府番禺县 , 而吴大猷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一生 。
比起出生于寒门的平民子弟 , 吴大猷的出身显然优越许多 。 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 , 从小就有进士出身的祖父和举人出身的父亲教导 。
父辈就职于清政府 , 自然明晓国运衰微 , 期望将吴大猷培养成国之栋梁 , 苦下心血 。 可惜飞来横祸 , 未等到吴大猷长至学龄 , 父亲与祖父相继病故 , 偌大的吴家一下子失去了中流砥柱 。
文章图片
六岁时 , 吴大猷的身边便只有母亲在照顾他 。 可封建传统的女性难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 幸而大猷的伯父 , 也就是广东旅津中学当时的校长伸出了援手 。 他不忍心看着聪慧过人的侄儿沦为凡庸之辈 , 便出资供养他的教育 , 还让吴大猷进入南开中学读书 。
那一年 , 吴大猷14岁 。 青涩的少年还不知道 , 自己与南开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 对知识的追求就是他的全部爱好 , 年少的吴大猷信念坚定:我要上大学!
南开中学的课程内容并不简单 。 当其他的高二同学还在为了老师布置的课业焦头烂额的时候 , 提前完成作业的吴大猷已经抱着借来的高年级书本 , 自学高三的课程 。 那些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是那样晦涩难懂 , 可吴大猷不仅天赋异禀 , 还有着远胜于别人的勤劳 。
他不断地打磨着自己这块终会出世的璞玉 , 在刚满18岁时就迫不及待地参与了升学考试 , 并成为了南开大学校史上第一个提前考进来的跳级生 。
文章图片
杨振宁和恩师
少年英才 , 名师青睐 。 南开大学的饶毓泰教授一眼看中了吴大猷的才资 , 从他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悉心教导 。 千里马须有伯乐赏识 , 而吴大猷这块璞玉也终于到了心灵手巧的工匠手里 。 饶毓泰教授作为中国现代物理的先驱 , 可以说 , 没有他 , 就没有今日南开大学的物理系 。
饶毓泰对吴大猷来说 , 亦师亦友 , 是恩师 , 又如慈父 。 在实验室里 , 他耐心又尽心地指导着吴大猷的科研;在生活中 , 他与吴大猷同吃一桌饭、同下一盘棋 。 他既是吴大猷的物理学领路人 , 又让他感受到了如沐春风的慈父关怀 。
十年如一日 , 从中学到大学 , 从听课学生变成授课教师 , 吴大猷在南开这片沃土上成长 , 一晃就是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 。 他在良师益友的陪伴下汲取着物理学的养分 , 知识的储备量随着他对物理的热爱与日俱增 。 当一颗希望的种子终于长成能独当风雨的树木时 , 饶毓泰教授写下一封推荐信 , 为吴大猷打开了赴美深造的学术之路 。
多年以后 , 当功成名就的吴大猷回望这奠定他一生基调的南开十年时 , 饱含深情地道:“在南开的十年 , 决定了我这一辈子的为人处世和工作习惯 。 我离开故国许久 , 最怀念的 , 就是我的恩师饶毓泰先生 。 ”
推荐阅读
- 叶阳的历史观|周培公见蜡烛都未捻后,为何确定是太监要作乱,《康熙王朝》中
- 叶阳的历史观|答案:看不上,为何一些南宋士兵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
- 岛主历史观|而是商业共赢,史上最牛投资商吕不韦的成功之道:不是金钱万能
- 正经历史观|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鸿篇巨著,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辩解而受宫刑
- 大国历史观|考古学家在犹豫啥?专家:挖了损失太大,秦始皇陵发现这么久不挖
- 叶阳的历史观|张飞都是平民,为什么他们的武功这么高强,其实还不如现代,关羽
- 叶阳的历史观|广平和朱安去世后又葬在了哪里,鲁迅去世后被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
- 叶阳的历史观|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疆土很小的魏国
- 叶阳的历史观|他们睡着不累吗,古人为何偏爱硬质的玉枕、瓷枕
- 叶阳的历史观|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