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未来作曲不需要人?人工智能为大剧院创作新演出季主题歌


以上音毕业生“身份”亮相的人工智能程序少女“小冰” , 昨天推出新作《希望》(《HOPE》) , 这首上海大剧院2020演出季主题曲 , 并由歌手朱婧汐演绎 。 随之 , 围绕人工智能对于未来音乐有何影响展开了一番研讨——未来作曲还需要人吗?
新民晚报|未来作曲不需要人?人工智能为大剧院创作新演出季主题歌
本文插图
图说:“人工智能音乐创作与表演艺术行业创想”论坛现场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郭新洋 摄
小冰横空出世
“小冰”创作的过程有点像“写稿机器人” , 给她一些关键词 , 她可以排列组合成歌词;围绕歌词、旋律片段甚而一张图片 , 她在2分钟内生发出一首大约3分钟曲目的旋律、配器等 。 她在上音学习 , 不单单是曲目录入 , 还包括与师生的真人互动 。 与之互动的人越多 , 她的学习效果越快、越好 。 目前 , “小冰”掌握了流行、古典、民谣等多种曲风 。 其导师陈世哲表示 , “小冰”在上音享受到了一对多的线上授课模式 , 多位老师一起点评她的作品 , 有时候他们反而会被她的作品意外启发 。
艺术创作——编剧、作曲、导演等高感性、高理性同时融合的工作 , 似乎被认为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 那么 , 未来作曲还需要人吗?
新民晚报|未来作曲不需要人?人工智能为大剧院创作新演出季主题歌
本文插图
图说:小冰 官方图
创作《HOPE》之前 , 大剧院为“小冰”提供了“有光 , 就有戏”“剧场见”“新联接”“Shanghai Grand Theatre”“Love Art”等关键词 , 它们如同彩蛋一般埋藏于歌曲之中 , 歌词中的“翡翠的希望和水晶的音乐” , 就来自“有光 , 就有戏”这个关键词 。
朱婧汐不仅是这首歌的演唱者 , 也是技术顾问 。 为了调教“小冰” , 她每个月去看“小冰”的创作进展 。 朱婧汐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小冰”的创作 , 用了“震撼、奇怪、希望”三个词来形容 , “起初 , 她的创作并不符合我的个人审美 , 但让我看到无限可能性和希望 。 ”
新民晚报|未来作曲不需要人?人工智能为大剧院创作新演出季主题歌
本文插图
【新民晚报|未来作曲不需要人?人工智能为大剧院创作新演出季主题歌】 图说:朱婧汐演唱《希望》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郭新洋 摄
微软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介绍 , “小冰”的音乐创作能力如果应用于音乐产业 , 能把一个专业音乐人每年十首的创作量变成十倍、百倍甚至千倍 。 朱婧汐深有同感 , 她把人工智能视为辅助者 , “‘小冰’帮我把龙画好了 , 我只需要做最重要的点睛 。 ”
目前看来 , 若仅限于“排列组合” , 相对缺乏创意思维的工种 , 是可以被“小冰”或“写稿机器人”取代的 。 例如 , 若仅停留于“文字游戏” , 那么“写稿机器人”已成为一个尚算合格的“诗人” 。
创意还得靠人
当观众想念一位已逝的伟大音乐家 , 想“原音重现”乃至“原形重现”时 , 高科技是一个好帮手 。 此前 , 3D全息投影技术“复活”了上世纪歌剧女王玛丽娅·卡拉斯 , 令古典乐坛沸腾 。 但是 , “复活”卡拉斯的这个念头或者说“创意” , 是人想出来的 , 而不是人工智能想出来的 。 在艺术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最源头的创意” 。
新民晚报|未来作曲不需要人?人工智能为大剧院创作新演出季主题歌
本文插图
图说:上海大剧院授予小冰“荣誉音乐制作人”证书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郭新洋 摄
但是 , 小冰“排列组合”各种音符、文字的能力 , 会通过其累积的乐段、篇章的数量增长 , 产生“质变”——亦即排列组合的方式成倍增长后 , “显得”学习能力骤增、学习效果更佳 , 所谓“算法”更为多样、升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