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孚能科技王瑀:相比整车,电池更大的应用在能源物联网

_原题为 孚能科技王瑀:相比整车 , 电池更大的应用在能源物联网
电池|孚能科技王瑀:相比整车,电池更大的应用在能源物联网
文章图片

电池|孚能科技王瑀:相比整车,电池更大的应用在能源物联网
文章图片

撰文 / 涂彦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8月25日 , 孚能科技发布公告 , 称公司已被指定为东风岚图H56项目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 本次定点项目计划投产时间为2022年 。
东风岚图H56项目是东风集团高端纯电动车模块化平台的重要项目 , 是东风集团纯电动车全球主打平台 。 该车型预计在未来7年内电池需求5GWh 。 孚能科技将按东风集团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的配套开发、生产和交付 。
作为未来10年内东风汽车最重要的战略布局 , 岚图承担着打造高端产品和创新运营机制两项核心任务 。
汽车商业评论获悉 , 岚图对比了国内外多家电池供应商的方案 , 为了满足某些特殊性能的需求 , 整个过程历时很久 , 一直没有找到完全满足要求的电池方案 。
而孚能科技参与这个项目的时间较晚 , 原本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 , 最终孚能科技能够成功拿下这个项目 , 当然离不开其强有力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
就在上个月 , 7月17日 , 孚能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 成为科创板新能源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第一股(股票代码:688567) , 同时也是中国新能源车用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第一股 。
孚能科技公布的战略投资者名单中包含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旗下的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 , 后者参股3%的股份 。
除战略投资外 , 孚能科技与戴姆勒大中华还签署了一项全面的商业合作协议 , 将在未来10年为梅赛德斯-奔驰在全球推出的电动汽车新产品阵容提供电池 。
8月12日 , 孚能科技董事长、总经理王瑀博士出席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 , 带来《动力电池产业的挑战与展望》主题演讲 。
20年前王瑀博士就曾提出 , 如果2020年动力电池成本能到100美元/kWh、电芯重量能量密度接近300Wh/Kg , 新能源汽车能够大规模普及 。 现在看来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 但是已经不远了 。
以下是王瑀博士的演讲内容 。
【电池|孚能科技王瑀:相比整车,电池更大的应用在能源物联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 女士们、先生们 , 朋友们早上好!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 , 关于动力电池产业目前的挑战、未来发展的展望以及孚能科技未来的战略和布局 。
电池|孚能科技王瑀:相比整车,电池更大的应用在能源物联网
文章图片

为什么我们要做电动汽车 , 其中有几个原因 。
第一个原因是温室效应 。
大家知道过去几年气候变化太大了 , 天气变暖 , 自然灾害频发 , 为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太多了 , 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 。 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的使用 , 如电厂发电 , 传统内燃汽车的驱动等 。
第二个原因是环境的污染 。
发电及汽车运输使用化石能源如煤炭及石油并排放大量的有毒的硫化物及氮化物 。 60年代美国加州洛杉矶发生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严重污染致死事件 , 至此 , 加州是第一个提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并制定出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化石能源的来源问题 。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 , 需要2亿年才能形成 , 当然此说法还有争论 。 我记得1990年没出国之前 , 我们国家还是石油出口国 , 但现在我们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耗国 , 石油进口比例超过了70% , 也就是远远超过50%的警戒线 , 这是很危险的 。
上面抛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
地球气候如何可持续?环境如何可持续?能源又如何可持续?
巴黎会议提出了 , 全球平均气温水平升高控制范围不能超过2℃ , 如果超过2℃后果将比较严重 。 超过200个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 , 中国也参加了 , 计划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 , 欧盟计划2020年 , 美国承诺2025年比2005年减少28%的温室气体排放 , 那么怎么能做得到?
大家都知道 , 全球的共识是要节能减排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交通工具的电动化 。 现在我们交通工具基本上是用化石能源 , 使用效率低 , 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及有毒气体 。 电动化不仅能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同时摆脱依赖化石能源 。 我们知道第一代车用电的 , 后来因为电池的问题才转为蒸汽机 。 90年代的时候 , 通用也曾经开发了EV1用于电动化 。 但由于电池技术瓶颈 , 电动车无法普及 , 今天 , 由于电池技术的进步 , 汽车电动化变为现实 。
目前 , 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 , 电动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电池|孚能科技王瑀:相比整车,电池更大的应用在能源物联网
文章图片

下边我讲一些具体的事情 , 我们动力电池目前遇到的一些挑战 。 我是搞技术的 , 1996年开始从事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品的开发 , 1998年开始从事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 , 一路走来确实看到电池方面飞速的发展和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