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 三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
10年之后 , 到2007年 , 两岸芯片线数量状况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
从以上10年变化看出 , 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很大变化 , 但台湾地区一直以大尺寸线为主 , 而大陆仍以中小尺寸线为主 , 可见技术水平和产量规模的差距了 。 当大陆改革开放政策在各行业带来巨大变化之后 , 大陆的优惠政策也开始吸引台商到大陆来投资建集成电路芯片厂 。 在本世纪头10年里陆续建成苏州和舰8英寸厂、宁波中纬6英寸厂、上海松江台积电8英寸等 , 还有珠海南科和福州福顺6英寸厂等 。 但是 , 即便是台商来建的厂 , 如中纬和南科也因各种原因不能坚持而退出历史舞台 。 就是国外集成电路大厂 , 如显赫一时的美国莫托罗拉公司 , 早在上海华虹之前 , 到天津兴建8英寸厂 , 厂房都盖好了 , 在国际半导体市场处于低谷时暂缓购置设备而错过了时机 , 最后无奈转入中芯国际旗下 。 在2000年国发18号文件鼓励下 , 台商和海外华人纷纷前来大陆到处要想建芯片制造厂 , 有的已盖了厂房框架 , 有的连厂房都未建 , 许多单位先后一一消失了 。 由此可见 , 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业 , 特别是在中国大陆 , 其发展历程是极为困难而艰苦的 。 也曾经有其他民营企业者涉足试验 , 像广东中山奥泰普公司6英寸厂投产不久就夭折了 , 又如湖南长沙创芯公司6英寸厂新建成功投了产 , “爬坡”上不去也停线数年等待寻找新股东 。只是到了2014年 , 国家基于信息安全彻底认识到芯片的极端重要性 , 从而在6月公布了《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 , 并于9月间设立了国家发展集成电路大基金 , 开始大力扶植集成电路产业 , 重点是集成电路制造业 。 截至2017年底大基金累计投资67个项目 , 累计项目承诺投资额1188亿元 。 近3~4年来 , 在国家大基金推动和引领下 , 以北京为首 , 各地地方政府也相继设立集成电路基金 , 这就带来一系列12英寸芯片厂的兴建 , 包括厦门联芯、合肥晶合、晋江晋华、台积电南京 , 以及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长江存储等等 。重点回顾一下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芯片线数量进展历史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
* 曾统计12英寸线为1条 , 指北京中芯国际(后为2条) , 共计为40条(后为41条) 。大家可能要问:芯片线建了这个多 , 现今已到2018年 , 线更多了 , 为什么芯片还要大量进口?看一看2000年全世界芯片线数量吧!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
由此可见 , 2000年中国大陆25条线仅占世界2.6% , 实际产出仅为1% , 微乎其微 。 而美国和日本都有300多条线 , 各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 , 日本每个县都有集成电路工厂 。 因此 , 期望国产电路自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 还要大量建集成电路生产线 。 要知道长期国产电路自配率只有百分之十几 , 有人报道曾达27% , 有这么高吗?即使这样 , 还有近四分之三要依赖进口 。 我们过去做五年规划 , 几次提自产率目标为30% , 有一次甚至提50% , 都未能达到 。 当然 , 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只要配国产整机 ,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子整机装配大国 , 电视机、台式和平板电脑、手机 , 乃至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饭煲等等 , 中国产量都在世界之首 , 它们里面的心脏都是“芯片”啊!整机生产规模发展太快了!集成电路从美国开始 , 后来往日本移 , 这些年又往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移 , 有人预测下一波要往中国大陆移了 , 能实现否?何时能实现啊?!我们老一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闯路者们都指望如今奋斗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企业管理者们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前赴后继地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来!我呼吁当今热衷于出国深造的清华、北大等名校小师弟小师妹们学成早日回来报效祖国 , 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们那样 , 勇敢跳进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产业行业中来 , 不要追求名利 , 埋头苦干10年、20年 , 以致30年!为振兴中国芯片制造业奋斗终身!期望你们取得辉煌业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