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朋友圈“三天可见” 应予以尊重

刘少华
近来 , 越来越多的人启用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 。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 63.9%的受访者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 , 62.8%的受访者觉得使用此功能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 51.5%的受访者觉得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 微信有关部门在2019年称 , “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使用数已经破亿 。 (8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朋友圈是网络社交的空间 , 但同时也是个人的隐私空间 。 朋友圈里记录着每个人的吃喝拉撒 , 喜怒哀乐 , 兴趣爱好等诸多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 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树洞” 。 这个“树洞”的开放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个人的喜好与职业等众多因素 。 比如对于微商而言 , 朋友圈可能就需要全部开放 。 但对于一般人而言 , “三天可见”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 让朋友了解自己三天的状况 , 很多时候已经足够了 。
个人有隐私 , 社交有距离 。 朋友圈“三天可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 这其实和我们的现实社交是一样的 。 只不过一个网络上的虚拟空间 , 一个是现实的社交空间而已 。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空间 , 也都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和秘密 。 即使朋友与朋友之间 , 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 客观而言 , “三天可见”所体现的也是社交的距离 , 只不过这个距离是在网上而已 。
实际上 , “三天可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朋友圈的乱象也有很大的关系 。 朋友圈本来应该是个人的空间 , 或者说是朋友间信息交流的空间 。 但现在不少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圈 , 不少企业借员工的朋友圈来推销商品、打广告 。 一些微商的朋友更是每天推送商品信息 , 让朋友们不胜其扰 。 除此之外 , 有的明星的朋友圈被粉丝攻陷 , 将明星们的行程、喜好等隐私大白天下 。 正因如此 , “三天可见”既可以减少对别人的骚扰 , 也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 , 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三天可见”也可以视为一种抗争 。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 , 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 。 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 同时也是一种个人保护 ,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
本版邮箱:meiripinglun@vip.sina.com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