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日本泡沫经济催生电影《敦煌》,为何删减40分钟,台词大有深意( 三 )
甘州之战几乎可以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标杆 , 在笔者看来 , 其技术含量已经不亚于《角斗士》和《勇敢的心》等好莱坞经典大片 。
关于战争还有一段很精彩 , 就是朱王礼在影片末尾率领少量骑兵反复冲击西夏军阵杀李元昊 , 三次失败后阵亡的画面 。
这段剧情应该是取材于日本战国时期著名勇士真田幸村冲阵杀德川家康的历史 , 他也被称为“日本第一兵” , 这可能是日本片方为了取悦日本观众特设的剧情 , 同时也符合片中朱王礼勇敢无畏的人设 。
3、文明
如果只看战争 , 《敦煌》已经够优秀了 , 不过该片的灵魂实际上是文明 。
片中有很多剧情都在围绕着文字、名字、语言、书籍、绘画和历史等关于文明的印记:
赵行德去西夏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西夏文字、了解西夏文化 , 以备将来在殿试中不会再次失败 。
他遇到的第一个西夏女人 , 给了他一张西夏文字书写的通行证 。
赵行德被迫加入朱王礼的雇佣军部队后 , 在衣服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 不愿当无名的死人 , 不会写字的朱王礼部士兵包括朱王礼本人纷纷求他也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名字 。
赵行德在西夏系统学习了西夏文字 , 并且编纂了西夏文字典 。
来到敦煌之后 , 赵行德致力于古卷的抄写和保护 , 在敦煌城破前夕将古卷密封进莫高窟 , 他对朱王礼说 , 这是他愿意舍命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
而该片被一些网友评价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片段 , 则是李元昊向麾下各族士兵下命令的一场戏 , 李元昊在台上说的是正儿八经的经过考证的西夏语 , 然后由翻译传达给语言不通的各族士兵 。 据说 , 这是西夏语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 , 历史和文明传承意义重大 。
可以说 , 如果《敦煌》只有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爱情 , 以及高技术含量的战争戏的话 , 那该片的史诗意味将大打折扣 , 正是因为该片融入了大量关于文明的元素 , 才让这部电影在历史意义上要胜过《勇敢的心》这样的商业历史大片 。
不过 , 该片在国内上映时遭遇被删减的命运 , 似乎也和这些文明戏份有关 。
三、删减40分钟背后的原因
《敦煌》在日本上映的版本是143分钟片长 , 在国内上映和播出的版本则是99分钟 。
一开始笔者也怀疑自己的眼睛 , 毕竟一部电影删减40分钟 , 接近三分之一的剧情也太不可思议了 。
后来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的专业平台 , 发现确实如此 , 显示均为99分钟片长 , 那么删掉的那四十分钟剧情是什么呢?
由于之前看国语配音版的记忆已经模糊 , 笔者也不确定删了哪些部分 , 后来在网络上找到了143分钟长的国语配音版本 , 发现在国语配音中夹杂着一些日语原音片段 , 从技术上讲 , 这部分混在国语配音中的日语片段估计就是被删减的那部分 。
笔者重看了一遍《敦煌》 , 得出了一个结论 , 这些被删减的片段 , 大部分是意义不大的过场戏或者龙套戏 , 对剧情主线影响不大 。
但是 , 中间有两段对话的片段比较显眼 , 其中一段也是网友们公认的被删减片段之一 。
一段是影片末尾 , 赵行德和朱王礼在城破前一晚城墙上的对话 , 朱王礼要求赵行德为他树立一个碑文 。
另一个网友公认的应该删减的片段 , 则是李元昊在西夏文馆和赵行德的对话 。
实事求是讲 , 这段台词不论是给日本观众看 , 还是给中国观众看 , 估计大家都能读懂其中的深意 , 因此该片段在国内上映时被删除也是情有可原 。
当然 , 瑕不掩瑜 , 《敦煌》这部史诗电影 , 虽然是三十多年的作品 , 但其影响力却非常巨大 , 不仅在日本引发敦煌研究的热度 , 也为国内的古装历史影视剧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榜样 。
最后 , 重看《 敦煌》 , 让笔者最为感伤的剧情并不是回鹘公主的死 , 不是朱王礼的壮烈 , 不是赵行德的命运 , 也不是莫高窟的悲惨遭遇 。
推荐阅读
- 中国好声音|林志玲在日本发展上日本综艺节目,画风大变,如今判若两人
- 座头市|小日本不可错过的电影推荐,你看过几部
- 北野武|重识“北野武”:出生于日本贫民窟的\面瘫天才\
- 演唱会|两个日本人, 撑起华语乐坛二十年! 原来我们从小听日语歌长大!
- 林志玲|林志玲参加日本综艺节目,婚后不再性感,和以前判若两人
- 微剧咖|扶正年轻护士,日本娱乐圈又诞生一枚渣男:欲抛弃18年糟糠之妻
- mv|正经女歌手的MV,却拍成了日本电影的风格,韩国导演的脑洞真的大!
- 笔尖谈娱乐| 被黑粉造谣做过野模,在日本还陪酒,baby把她告上法庭索赔23w,
- 林志玲|林志玲在日本发展上日本综艺节目,画风大变,简直判若两人
- 都市趣闻|跪拜日本天皇遭封杀,如今娶了北京富婆,调侃钢琴家憾别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