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互联网|没有这些宿敌 或许就没有支付宝的今天( 二 )


“小鲜肉”的思维确实让人难以捉摸 。 上线不到半年 , 微信支付就在2014年春节发动奇袭 , 通过春节红包斩获大量用户 。 数据显示 , 仅那年的除夕夜 , 参与微信红包活动的总人数就达到482万人次 。 最高峰时 , 每分钟便有2.5万个红包被拆开 。
坊间盛传 , 微信支付一夜之间就获得1亿的绑卡用户 , 实现了支付宝8年才达到的高度 。 其实这一传言在当时就遭到了财付通产品总监吴毅的否认 。 但红包确实帮助微信支付虎口夺食 , 从原本支付宝一家独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抢占了一席之地 。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 , 微信支付在2014年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0.6% 。 随后 , 凭借社交场景的高频和扫码支付的便捷 , 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一路攀升 , 并在2017年1季度达到40% 。
这让当时的支付宝如芒在背 。 “既然对手从社交中来 , 那我们就到社交中去” , 这是支付宝面对微信支付快速崛起时的第一反应 。 后来的结果已被众人熟知 , 在经历了“来往”、“圈子”等失败后 , 支付宝退出社交领域 。
这些挫折并非全无价值 , 它们至少让支付宝团队明白什么是不可行的 。 他们意识到 , 自己的优势是对商业和金融的沉淀与理解 , 而不是盲目追求别人擅长的社交和流量 。
正如马云后来所说:“任何一个企业在十年、二十年内都有机会 , 我认为一个企业不要去捕捉机会 , 而是要把手头上的事情变成更大的机会” 。
“放大自身优势”成为了支付宝随后的战略 , 一直持续到今天 。
芝麻信用分、蚂蚁森林、花呗、借呗等产品的上线赋予了这款老牌支付工具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
2015年 , 伴随着支付宝向生活服务平台转型 , 他们陆续打通生活、金融、消费、理财等多个场景 。 “前浪”支付宝重新赢得了用户青睐 , 市场份额止跌 。 最近几年 , 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始终维持在55%左右 。
当然 , 战争远未结束 。 如同早年PayPal启发了支付宝多项业务 , 支付宝的众多产品也成为了微信支付等“后浪”们的模仿对象 。
2017年9月 , 对标“余额宝”的“零钱通”上线;2018年1月 , “腾讯信用分”(现在更名为“支付分”)开始公测 , 显然这是微信版的“芝麻信用分”;今年3月 , 消费信贷产品“分付”开始测试 , 其对标的当然是“花呗” 。

行业互联网|没有这些宿敌 或许就没有支付宝的今天
本文插图

目前来看 , 两者的差距依然很大 。
腾讯财报中将云业务和支付业务合并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 , 但即便拉上云服务助阵 , 其营收规模依然不敌蚂蚁 , 差距甚至扩大 。
2018年 , 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731.4亿元 , 是蚂蚁总营收的85.3% 。 到了今年上半年 , 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为563.4亿元 , 而蚂蚁集团总收入达到725.3亿元 。 前者只有后者的77.7%
行业互联网|没有这些宿敌 或许就没有支付宝的今天
本文插图

来源:蚂蚁集团招股书
双方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营收规模 , 营收结构同样有所差异 。 相较于腾讯对支付手续费的依赖 , 蚂蚁近3年的支付收入占比稳步下滑 , 从2017年的54.9% , 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5.9% 。
2017年 , 蚂蚁宣布未来只做tech(技术) , 支持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 由Fintech变成Techfin , 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数据分析支撑 。 金融科技服务因此异军突起 , 营收占比从2017年的44.3%上升至2019年的56.2% 。
2020年初 , 随着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转型开启 , 金融科技服务的营收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3.4% 。 今天 , 蚂蚁服务超过2000家金融机构和8000万商户 。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此前预计 , 未来五年蚂蚁80%的收入将来自技术服务业务 。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本质区别 。 前者目前依然是一款支付工具 , 而支付宝则已经是一家技术驱动的服务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