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孟子的食之“道”
【诸子百家|孟子的食之“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民以食为天” , 在吃饭这件事上 , 何时吃、如何吃、吃的是什么、吃了有啥感受 , 我们的老乡孟子 , 是个理解并升华这件事的大师 。
就如看水 , 他用“观水必观其澜”来让你觉得 , 你看的不是水 , 不是感受 , 是感悟 , 是生命体验的升华 。
所以在饮食这件事上 , 他提出了食正、食时、食志、食功、食德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
孟子说:“口之于味 , 有同耆也 。易牙 , 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孟子·告子上》)“鱼 , 我所欲也;熊掌 ,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耆”是嗜好 , 其意在说明厨师要掌握食客的口味 , 治国理政也要掌握老百姓的愿望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 , “舍鱼而取熊掌” , 意指处理矛盾问题时要抓重点、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 要懂得取舍 , 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可见 , 孟子是一个诙谐有趣的人 , 能够在平常的事物中看出深藏的道理 , 深入浅出地说出来 , 震撼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 。(一) 孟子的“食正”思想
孟子的饮食思想 , 最突出的是——食正 。
孟子说:“饥者甘食 , 渴者甘饮 , 是未得饮食之正也 , 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这里的”甘” , 是嗜好的意思 。意思是说 , 食品和饮品是有本味的 , 这个本味就是正味 。但是 , 饥饿的人吃起来狼吞虎咽、贪快贪多 , 口渴的人喝起来快饮不止、豪饮不停 , 是尝不出正味的 , 因而也丧失了掌握正味的机会 。孟子讲食正 , 意不在食 , 在乎事物的本质 , 即“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就是说 , 事物有本质、运动有规律 ,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 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饥不择食 , 要循序渐进、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的本来和正味 。并且 , 告诉人们一个处理问题的道理 , 就是不贪不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 不要失去“正味”的本来心智 , 按照“正味”的本来规矩去办事 。
孟子的“食正”思想 , 超越了饮食的一般意义 , 上升到了认识事物和做人道理的哲学层面 , 可谓生动深刻、通俗易懂、意义深远 , 不愧圣人!(二)孟子的“食志”思想
孟子曾经提出不因没有功绩而获取饮食的“食志”原则 。孟子说:“ 梓匠轮舆 , 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 , 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孟子称那些只是为了“养口腹而失道德”的人是“饮食之人” , 这种人“则人贱之矣 , 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孟子上述言论中的那些“饮食之人” , 其实与孔子所鄙夷的那类“谋食”而不“谋道”之辈是对等的 , 孔子对那些鄙夷的人采取的是“是不与为伍”的原则 , 而孟子对这些人的态度则是“人以群分”的定性区分标准 , 因而也更加具备了理论性和实践性 。他主张“非其道 , 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 , 则舜受尧之天下 , 不以为泰 。”在他看来 , 人们用自己有益于别人的劳动去获取生存必备的饮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这就是孟子所俱导的“食志”思想 。(三)孟子的“食功”思想
孟子的“食功”思想 , 可以理解为人们用等价或等量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成果来获得来生存必备饮食的过程 。他认为 , 世界上并没有“素餐” , “士无事而食 , 不可也 。”为了生存 , 为了养家糊口 , 就必须要用劳动去换取食物 , 没有用劳动就换来的饮食是不存在的 。孟子非常赞赏齐国仲子的饮食行为准则 , 他赞美仲道:
仲子 , 齐之世家也 。兄戴 , 盖禄万锤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 , 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 , 而不居也 。”由此可见 , 孟子对“食功”思想的重视 。(四)孟子的“食德”思想
推荐阅读
- 诸子百家|晏子,一句话帮两个人,这句话有什么玄机呢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着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义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公孙龙|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二千多年后被证实是王者
- 诸子百家|以一人之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两个宰相能力太强
- 诸子百家|史上很厉害的2人:一怒而天下惧,一安则天下熄!因他们死了很多人
- 书法字画,诸子百家|“疯子”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夏热帖》
- 诸子百家|关照与帮助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明代书法家
- 诸子百家|说来很痛心,素有鸿鹄之志的陈胜,不过是秦二世一样的昏君罢了!
- 诸子百家|刘邦看不起儒生,动不动就斥儒生为腐儒,为什么还去鲁国祭孔?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兵家先祖,百战百胜的春秋第一战神,一人冲入敌方阵营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