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高招录取警惕“被套路”( 二 )


另外,从往年来看,在高招录取时经常会出现“内部招生”“特殊指标”“补录”等骗局 。不法分子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特殊指标或补录名额 。实际上,高考招生录取系统有严密的全国统一的认证加密体系和监督机制,所谓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或者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等都是骗人的伎俩 。考生和家长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收到来历不明的通知书要仔细甄别,切勿轻信,一旦发现受骗要及时报警 。
套路三
密码泄露志愿被篡改
邓某负责帮助广西某职业学院招生,学生韦某向其咨询填报志愿时,邓某多次向韦某推荐该学院,并发送报名系统链接 。韦某虽然在该系统链接上填报了自己的名字、身份证号等信息,但最终填报的志愿中并没有该学院 。邓某为提升业绩,通过用身份证号的生日信息等猜密码的方式猜中了韦某的密码,擅自修改了他的志愿,并将其志愿锁定为广西某职业学院 。韦某收到该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怀疑自己的密码泄露被人篡改了志愿 。经调查,邓某以类似的方式篡改了包括韦某在内的11名考生的志愿 。最终,邓某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 。
法官释疑
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由于刑法没有对该行为单独制定处罚条款,达到刑事定罪标准的,实践中常按照可能涉及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三个罪名来定罪处罚;轻则也会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给予加害人行政处罚 。
该行为本质上是对考生受教育权的侵犯 。明年将实施的民法典增设了人格权编,未经同意,获取他人账号的密码,篡改其志愿这种私密信息,也是对人格利益的一种侵害,侵犯了考生的人格权 。倘若因为其他原因,无法追究施害者的刑事责任,对于受害者,也可考虑从民事诉讼的角度寻求救济 。面对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的风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个人的登录密码,以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并要警惕熟人作案,避免主动将自己的密码透露给别人 。
近年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高考填报志愿服务在考生中“走红” 。一些培训机构、咨询公司、个人等冒用招考机构名义开展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大数据平台使用费等,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还可能被误导,丧失正常录取机会 。
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 。对于社会上各类咨询机构举办的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活动要提高警惕,一些高价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 。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各地招生考试机构、招生高校举办的现场或网上咨询活动都是免费的,要认准他们的官方网站,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为准,不要相信其他非正规途径了解的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
仔细分析上述各种招生骗局,虽然手段并不新颖,骗术也未必高明,却能屡屡得逞 。究其原因,不过是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迫心理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监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即使是高校的自主招生也绝非“自由招生”,有着极其严格的程序和条件,一切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效运行 。因此,法官提示广大家长:走正规的招录程序才是最有效的防骗术,同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给孩子和整个家庭带来遗憾和损失 。(宋小盟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套路|高招录取警惕“被套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