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海上漂来的部落”变迁 映照归侨安居路

中新社广西北海8月21日电 题:“海上漂来的部落”变迁 映照归侨安居路
中新社采访人员 马秀秀
“在这里生活感觉怎样?”当采访人员抛出这一问题,家住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的几位越南归侨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
近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进广西侨港镇 。在这片陆地面积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8万人,其中归侨侨眷占95%,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海上漂来的部落” 。
咸水歌|“海上漂来的部落”变迁 映照归侨安居路
文章图片

图为7月23日,游客在广西北海侨港风情街游览 。中新社采访人员 俞靖 摄采访人员看到,小镇街道上充满越南风情的建筑随处可见;待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侨港风情街上熙熙攘攘,谈笑声、吆喝声、烧烤滋滋声以及混杂在空气中的美食风味,无不让这座小镇升腾起满满的烟火气 。可谁又曾想到,4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片荒滩?
咸水歌|“海上漂来的部落”变迁 映照归侨安居路
文章图片

图为7月24日,航拍广西北海侨港渔港 。中新社采访人员 俞靖 摄1978年,受越南当局排华风波影响,大批华侨华人被迫离开当地 。资料显示,当年约有7000多名侨胞拖儿带女、用手摇着只有五六米长的小船,在茫茫大海漂泊大半个月抵达北海港 。越南归侨周胜林、卢瑞星、张志珍便是亲历者 。
“当时很多人挤在一艘小木船上,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回来的 。”56岁的张志珍回忆道,长途旅行中,大家用鱼露拌饭等充饥,时常面对风浪等因素的考验,有些人终没能坚持到靠岸 。
“刚回来时,侨港还只是一片荒滩,人烟稀少 。”今年62岁的卢瑞星感慨,是国家的安置政策,让归国侨胞得以安定下来,有了自己的家 。
1979年6月2日是他们最为纪念的日子 。当天,中国政府提出的难民安置方案在北海实施:北海华侨渔业公社(侨港镇前身)正式成立,以妥善安置回国难侨 。
咸水歌|“海上漂来的部落”变迁 映照归侨安居路
文章图片

图为7月24日,越南归侨周胜林接受中新社采访人员采访 。中新社采访人员 俞靖 摄周胜林介绍,国家建起了55幢1000多套公寓房,让归侨安居;为每位归侨配发了安置牌,大家凭安置牌可领取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 。
【咸水歌|“海上漂来的部落”变迁 映照归侨安居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回国初期,面对身边一些侨胞再次辗转赴海外,周胜林最终决定留下来 。
“这里就是我的根,我不想再流浪了 。”周胜林说 。
虽然一穷二白,归侨们凭借坚强的毅力、借助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及各种惠侨举措,开启了在侨港这片荒滩上艰苦奋斗的历程 。
卢瑞星通过做百货生意,过上了吃穿不愁的生活;周胜林通过渔业捕捞,盖起了宽敞舒适的4层楼房,他的几个子女如今都成家立业,生活美满;张志珍则在当地开了一家主打越南风味的餐馆,住上了自己购置的宽敞别墅 。
回首40多年来经历的变化,张志珍表示,幸福生活的取得离不开国家侨务政策的关怀;结合自己的经历,卢瑞星创作了《咸水歌》,感慨归国40多年的沧桑变化;周胜林同样自创白话诗,表达从越南回国、在侨港开启幸福新篇章的心情 。
咸水歌|“海上漂来的部落”变迁 映照归侨安居路
文章图片

图为7月24日,广西北海侨港渔港,渔家人乘渡船上岸 。中新社采访人员 俞靖 摄中国对归侨的扶持政策以及每一位归侨的奋斗,终汇聚成改变家园的磅礴力量 。昔日人迹罕至的侨港,如今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渔业重镇,成为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旅游、商贸和餐饮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350多万人次 。
“侨港营商环境好、吸引游客多,这会进一步促进我们生意的发展 。”张志珍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
“侨港能有今日发展,我们归侨打心里感到开心 。”周胜林说 。
事实上,作为中国最大归难侨集中安置点,侨港的变迁仅是归侨安居历程的一个缩影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就制定安置方针,对归国难侨进行分散或集中安置,安置点遍及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区 。如今,曾经的归侨安置点大多成为经济开发区或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发展可喜,侨民安居乐业 。(完)
【编辑:李霈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