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红|?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位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现状如何( 二 )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失望之中的刘学红 , 一直没有放弃对“上大学”的渴望 , 当得知“恢复高考制度”之时 , 刘学红与队里的知青都在第一时间缴纳了5毛的报名费 , 再一次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 在这个目标激励之下 , 刘学红再一次将脑海中已经遗忘的差不多的知识重新捡起来 , 但当时上山下乡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 白天依旧在工作岗位上坚持 , 只有夜晚才能高考而挑灯夜读 , 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 没有教材就只有把曾经的书本翻出来 , 没有考试的试卷 , 就自己手抄 。
曾经在理科方面十分优秀的刘学红 , 并未因为高考选择自己曾经的优势科目 , 而是实际的分析了自己在这些年的境况之下 , 所擅长的更多是文科 , 为了增加上大学的可能 , 于是报考了文科方面的 , 在这样的理智的剖析、努力准备下 , 刘学红与无数同样沉默已久的知识青年们就这样走进了1977年的考场 。
怀揣着一颗忐忑而又坚定的心 , 在考场上的她 , 随着考题的“真面目”现身 , 准备充足的刘学红慢慢的越来越有把握 , 看到语文试题要求后 , 她联想到的是她这两年来上山下乡的生活 , 写就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 这篇作文仅扣了1分 , 后来无数人也是通过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位坚强而勇敢的刘学红 。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到刘学红是十分果敢而聪慧的 , 因为当时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到正式考试 , 中间不过3个月的时间差 , 这样短暂的筹备期 , 给当时不少学子打了个措手不及 。 最终用汗水与辛勤浇灌出来的文字 , 获得了认可 , 努力的付出也同样获得了回报 , 不仅是作文仅差1分成为满分 , 更是成为当时的高考状元 , 这样的结果她是感到惊喜的 , 但也并不意外 , 刘学红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 她知道自己值得这样的的结果 。
随后以高考状元的光环刘学红成功进入北京大学就读 , 同时她并没有因为状元的光环就对自己有任何的懈怠 , 因为她知道只有学习才可以进步 ,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 在随后的求学路上 , 她一直保持着“上山下乡”时对知识的敬畏 , 用这样一颗心去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 。
也就是这样的学习劲头 , 在毕业之后刘学红成为了一名报社编辑 , 或许是曾经求学的经历 , 让她对中国教育十分的关注 , 着重对教育事业方面的报道 , 随后凭借自己的才干 , 将《中国青年》报搞得风生水起 , 此时的她可以说已经“小有成就” , 在可以“稳坐钓鱼台”可以享受这些年付出的红利之时 , 她依旧在学习 , 在此期间她又先后创办了\"教育导刊\"、\"电脑大屏幕\"、\"电脑·网络·市场\"专刊等周刊 。
随后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期 , 一直不断学习的她 , 跟随时代的脚步于2000创办“中青在线” , 极具战略眼光的她 , 凭借对教育行业的了解 , 结合互联网思维 , 将“中青在线”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最具权威的综合类青年网站 。
结语从高考恢复到如今 , 已经43年过去 , 刘学红的成功是十分特殊的 , 她自己曾说 , 她只是赶上的高考的红利 , 毕竟在当时国家人才紧缺的情况下 , 由于高考中断太久 , 学子水平差异非常大 , 因此相对的试题题目也较为简单 , 但我们更不能忽略当年报考人超500万 , 而录取仅30万 , 可以说真正的“十不存一”的残酷局面 。
再好的红利 , 也是需要努力才能获得成果 , 如果当时刘学红没有夜以继日的学习 , 再简单的考题 , 她也是无法脱颖而出 , 在当时那样艰难的大环境下 , 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备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只要努力 , 即便是普通的教科学 , 也一样能汲取知识的营养 , 做到知识改变命运 , 因为人生的“高考”从来都不只有一次 ,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人 , 从现在开始学习 , 你一样可以 。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