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报告文学 | 东虎岭民谣( 五 )


“这几年东虎岭发展变化太大了 , 我记得10年前刚嫁过来时 , 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 每次洛河涨水都需要公公背着过河 。 ”吴清华说道 。
张帮锁今年60岁 , 家里六口人 。 “以前我们村十年九旱 , 守着洛河却无水吃 , 还饱受洪涝之灾 。 河对面的三个组、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口出行必须先蹚水过河 , 有时洛河涨水 , 孩子就上不了学了 , 吃尽了出行难的苦头 。 ”谈到这儿 , 张帮锁红了眼圈 。
一条洛河将东虎岭村劈成两半 , 在洛河上建一座大桥成了全村人的夙愿 。
“老百姓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 。 ”2012年 , 东虎岭村被确定为省人防办定点帮扶村 , 驻村工作队实地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 , 下定决心要为东虎岭村群众把这座大桥修起来 。 为了这件事 , 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熊志强多次前往市里和省里筹措资金 , 克服种种困难 , 最终于2017年架起了长130米、宽3.5米的洛河民心大桥 。
虽说大桥建了起来 , 再也不用蹚水过河了 , 但住在山顶上的人离中心村远 , 加上山多地少 ,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现象较为严重 。 于是 , 省人防办多方沟通协调 , 实施了东虎岭村易地搬迁脱贫旅游景区安置点工程 , 共建设房屋40套 , 因地制宜让群众灵活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 , 确保贫困户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 实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
穿过一道翠竹掩映的鹅卵石小道 , 在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对面 , 三排依山傍水的靓丽农家新居跃入眼帘 。 清一色的白墙黛瓦两层小楼 , 面朝大河 , 背靠青山 , 逐阶而上 , 红花绿树点缀其间 , 让人有误入桃花源之感 。
搬迁户莫军学的新家就在这里 , 宽敞明亮的小院里栽种着樱桃树、桃树和石榴树 , 晚风阵阵 , 满树的桃子在枝头随风摇曳 , 极其诱人 , 78岁的莫军学正在摘桃子 。
“以前的光景不能提呀!老丢人 , 穷哩很啊 。 ”莫军学笑着说 。 说起过去 , 很长时间里 , 他闭着眼仰着脸 , 陷入了回忆 。
“我以前住在河对岸的任家河五组 , 山高路陡 , 吃水生产都难呢 , 可以说是守着大河吃不上水 , 从洛河里面担水 , 一趟得一个多小时 , 一天两三趟 , 路特别窄 , 像冬天下雪的时候 , 路难走 , 我们都是吃雪水 。 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 , 这情况建设最清楚 , 你问他 。 ”莫军学笑着看向张建设 。
张建设尴尬地摸着头 , 笑着说:这不假 。 莫军学是自己的岳父 。 当年为了娶媳妇 , 农忙时候撂下自己家里的地 , 蹚水过河 , 往山上担水浇玉米讨好莫军学 , 担一担水就是一个钟头 , 肩膀头子都压得红肿 , 也不敢吭气 。
现在住的新房子上下共两层 , 一楼住家 , 二楼开旅店待客 , 三间房子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光住宿费都能挣将近500元 。
走出小楼 , 每家小院风景各异 , 有种紫薇的 , 有种桃树梨树的 , 还有种芭蕉的 。 一大丛指甲花开得娇艳明媚 。 远处的青山上有大朵大朵的白云在开放 , 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 幸福的画卷呵!
“毛线蛋”变成“大牡丹”
红公鸡 , 上碾子 。 二妹妹 , 扎辫子 。 盘盘坐 , 握剪子 。 纸花花 , 贴窗子 。 农家乐里磨剪子 , 东虎岭上翻跟斗 , 一翻翻到云里头 。——豫西民谣
东虎岭村依山傍水 , 民风淳朴 , 宛若世外桃源 , 与4A级双龙湾景区仅有一山之隔 , 能不能让东虎岭村的村民也能吃上“旅游饭”?
村子要美 , 规划先行 。 在省人防办的帮助下 , 东虎岭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 。 依托一山之隔的双龙湾景区 , 开发了豫西风情民居休闲度假区 , 指导开办农家乐17家 , 注资8000万元的三门峡洛怀旅游有限公司已落户到村 , 日接待游客500余人 , 通过村资源入股 , 带动贫困户就业 。 同时发挥行业优势 , 大力推进河南人防西部(虎岭)基地建设 , 已投入资金300万元 , 建成人防技能培训基地和集人防、商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指挥大厅 , 通过开展人防机关准军事化培训、专业队集训 , 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 助力乡村旅游开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