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工具——名家

人的思维能力远远高于其它动物 , 我认为和两者有关 , 一是语言 , 一是文字 。 语言和文字的出现使人的思维能力得以有两次飞跃的提升 , 这对人类文明的进程至关重要 。 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 , 它最先做的事就是为事物命名 , 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开端 。当我们没有为事物命名的时候 , 人的认知体系是混乱的 , 而随着我们命名的事物越来越多 , 人的认知体系就越来越清晰起来 。 《荀子.正名篇》言:“名定而实辨 , 道行而志通” , 人们能相互沟通、辨析真伪皆从命名开始 。名家 , 就是在做着为事物命名和辨析名与名之间关系的人 。 先秦名家留下的著作不多 , 而且大部分我们所知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名家 , 而是辩家 。 我认为荀子的“正名篇”是名家学说中十分重要的一篇著作 , 它从命名的重要性谈起 , 谈到人如何认知事物之间的同异、为事物命名的规则、名实不符所产生的三类谬误、以及辩论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礼仪 。 荀子的论述严密而完整 , 代表着两千前多年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座高峰 。我们是怎么认知万事万物的呢?说来简单 , 就是为万事万物分门别类 。 汉字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 表示同一类事物的汉字有相同的偏旁部首 , 表示不同类事物的汉字的偏旁部首则不同 , 这就是荀子在“正名篇”里提出的命名的原则:“同则同之 , 异则异之”;“知异实者之异名也 , 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 , 不可乱也 , 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 。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可以归于一类 , 取之一名 , 荀子称之为“共名” , 直到再无事物与之类似 , 我们就得到一个最大的“共名” , 命名就结束了 。 反之 , 同一类事物之下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 每一分类取之一名 , 荀之称之为“别名” , 直到再无事物与之相异 , 我们就得到一个最小的“别名” , 命名同样也就结束了 。 (“故万物虽众 , 有时而欲无举之 , 故谓之物;物也者 , 大共名也 。 推而共之 , 共则有共 , 至于无共然后止 。 有时而欲偏举之 , 故谓之鸟兽 。 鸟兽也者 , 大别名也 。 推而别之 , 别则有别 , 至于无别然后至 。 ”)荀子所谈 , 或者名家所谈 ,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 , 就是形式逻辑 。 用这样的方法区分万事万物 , 就是后来理学说的“格物致知”(“格物”是把物放在格子里的意思 , 即把事物分门别类 , 把不同的事物放到我们认知体系不同的“格子”里去) 。名家之学 , 就是同异之学 , 即形式逻辑的学问 , 它是思维的基础,如前所说 , 我们的汉字就是以这样的思路构造起来的 。 名家之学是中国人一贯的思维方式 , 所以中国哲学没有唯心唯物之争 , 也无主观客观之别 ,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 , 人们不可能去认知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 。 宗教和神学是另外一回事 , 它已经脱离了形式逻辑思维 , 所以人们称之为信仰 , 它是非理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