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怎么回事?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事件始末( 五 )


2000年 , 曾经内地第一文化经纪人的王京花手握陈道明、刘嘉玲、梁家辉、夏雨等40多个艺人资源加盟华谊兄弟 , 直接让其经纪业务实现了遍地开花 。 彼时的华谊 , 几乎占据了中国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 2005年 , 王京花与华谊兄弟解约 , 带着陈道明、刘嘉玲等数十个艺人跳槽至橙天娱乐 , 华谊兄弟的艺人经纪业务“伤筋动骨” 。
事实上 , 艺人经纪业务曾在华谊兄弟的营收和利润中占据重要分量 , 以2008年为例 , 彼时华谊兄弟旗下时代经纪公司的净利润为3138万元 , 占据华谊兄弟当年整个公司净利润6806万元的46% , 但这块的营收只占华谊兄弟整体营收的17% 。 17%的营收贡献了46%的利润 , 艺人经纪业务对华谊兄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随后 , “吃一堑”的华谊兄弟再签艺人 , 逐步实现了艺人经纪的行业化并迅速东山再起 。 2009年华谊兄弟并购艺人经纪公司中乾隆德 , 进而将陆毅、孟广美、黄维德等纳入麾下 。
为绑定这些艺人 , 华谊兄弟给与了艺人不同比例股份 , 其中冯小刚以2.88%的股份位列华谊兄弟股东第10位 , 同时华谊兄弟上市资本盛宴的还有张纪中、李冰冰、任泉、罗海琼、黄晓明、张涵予、胡可、陈思成等人 。
但是华谊兄弟上市后 , 各路人马纷纷套现离场 。
2009年 , 华谊兄弟的艺人经纪业务由2008年占据总营收的17% , 上升到了20% , 此后几年有涨有跌 , 但总体保持在10%以上 , 直到2013年跌至8% 。 到2014年 , 华谊兄弟财报上已经不再显示这一业务的收入 。
2010年前后 , 随着以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一线艺人纷纷成立独立工作室 , 艺人逐渐摆脱经纪公司“分成”的束缚 , 掌握了自主权 。
另外 , 在新的传媒语境下 , 网络综艺、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艺人的传播新路径 , 传统传播方式、媒体环境的变化 , 改变了艺人运营与宣传的方式 。
连年的人才流失 , 让华谊兄弟元气大伤 。 为了绑定拥有头部资源的艺人 , 华谊兄弟不得不花重资采用收购艺人公司的办法 。
2013年 , 华谊兄弟花2个多亿收购拥有张国立明星资源的浙江常升 。 2015年 , 华谊兄弟以7.56亿元的高价收购了拥有李晨、Angelababy、冯绍峰、杜淳等明星股东的浙江东阳浩瀚娱乐有限公司70%股权 。 这家公司当时仅仅成立了1天 , 账面金额仅有1000万元 。 这起收购尽管至今依旧争议颇多 , 但随着明星话语权的不断增加 , 华谊兄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深度捆绑 。
更夸张的是 , 2016年华谊以10.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冯小刚名下东阳美拉公司70%的股权 。 这家公司比东阳浩瀚更离谱 , 净资产为-0.55万元 。 好在2017年底上映的《芳华》拿下14.23亿元总票房 , 证明了冯小刚的价值 。
然而 , 据2018年华谊兄弟年报显示 , 2018年度东阳美拉承诺的业绩目标为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32亿元 , 而公司实际实现净利润仅有6501.5万元 , 未完成业绩承诺 。 为此 , 东阳美拉老股东冯小刚先行垫付了6821.15万元业绩补偿款 。
同时 , 就名导冯小刚个人而言 , 不管是他的《一九四二》折戟沉沙 , 还是在“阴阳合同”的质疑中树大招风 , 冯小刚都成为了华谊兄弟的难兄难弟和被攻击对象 , 对股价的下跌造成了影响 。 即一荣俱荣 , 一损俱损 。
据上海某电影制片人向采访人员透露:“华谊后来反思 , 项目投资太轻率 , 甚至有人给王老板打了招呼 , 说哪个大导现在出来了 , 一看剧本行 , 就定下来 。 ”
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怎么回事?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事件始末
文章图片
“去电影化”战略失误
不过有媒体总结 , 在“去电影单一化”的业务实施后 , 华谊兄弟已经变成了一家资本公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