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软银遇困 ARM改嫁英伟达?

本报采访人员 秦枭 北京报道
“我是英国退欧后首批对英国进行大赌注的人之一 , 我将把ARM交易视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 。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在2017年对投资者说道 。 但是在苦心经营4年之后 , ARM或再次易主 。
近日ARM“卖身”的消息一经传出 , 在全球的芯片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 坊间关于买主的猜测更是从未间断 。 苹果、三星、台积电、高通、英伟达等均成为潜在的交易对象 。 而在这场角逐中 , 英伟达似乎胜利在望 。 据外媒报道 , 英伟达将以400亿英镑(约520亿美元)收购英国半导体IP公司ARM 。 双方已进入谈判阶段 , 预计今年夏末完成交易 。 不过 , 对于ARM来说 , 英伟达是白衣骑士还是野蛮人目前仍不得而知 。
不过 ,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交易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 一是现在ARM股东软银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 , 二是英伟达在所有潜在收购者中相对有实力 , 且对于英伟达目前的发展速度也是急需的 。 但是 , 如果收购成功 , 对于国内的企业负面影响较大 , 尤其对于一直采用ARM架构并被美国强力打压的华为海思 , 将产生较大影响 。
几经转手
ARM诞生于被英特尔Intel x86构架统治PC的年代 , 最初代表是Acorn RISC Machine , 这家公司创立于1978年 , 总部位于英国剑桥 。
1990年 , Acorn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 , 分割出后来的ARM公司 。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ARM只有12人 , 因母公司财务状况不佳 , 办公室只是一间仓库 。 虽在成立之初经历了些许波折 , 但ARM(Ad- vanced RISC Machine)架构凭借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所具有的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效特点 , 在移动芯片领域迅速打开了市场 。
不仅如此 , ARM放弃了传统IDM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 , 整合设备生产模式)的大包大揽 , 使众多厂商可以在其指令集内继续设计和创新 。 ARM公司根据芯片设计公司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 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对外授权模式 。 ARM则通过针对 IP 授权的前期授权费 (license) , 包括 ARM 架构和 IP;二是根据每颗芯片售价按比例抽取版税(royalty);以及新增的软件服务来获益 。
如日中天的ARM在2016年7月 , 被软银集团以243亿英镑的价格收入囊中 , 将其变为100%控股子公司 。
交易完成后 , 孙正义一度满面春风 , 在多个场合表达了ARM将在接下来的物联网科技大潮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言论 , “ARM是信息革命的中心 , 它的芯片会出现在各个地方 , 重新定义各类行业” 。
但是 , 在被软银收购后 , ARM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魔力 , 在2017年~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8.31亿美元、18.36亿美元和18.98亿美元 。 在研发上大量投入的同时 , ARM在2017年以后的净利润也在不断下降 , 2015年ARM的利润为8.43亿美元 , 到2019年ARM的净利润仅为2.76亿美元 。 2019年ARM研发投入均在7亿美元以上 , 占总营收的40%左右 。
而与此同时 , 软银自身也是每况愈下 。 财报显示 , 其2019年营业亏损额高达 1.36万亿日元(约合126亿美元) , 创历史新低 , 归属于软银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9615.76亿日元(约合89.73亿美元) , 同时 , 软银重金投资的项目也屡屡折戟 , 其中Uber 股价接连走低 , WeWork 估值大幅跳水且IPO失败 , 有数十家公司甚至面临破产窘境 。
直到今年7月 , 软银考虑将ARM的股份部分甚至全部出售 , 或者重组ARM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 , 孙正义直言:“出售ARM将会是帮助公司改善财务状况的选择 。 ”
一业内人士对采访人员分析道 , 软银实质上还是一家投资公司 , ARM在软银手中相当于股票 , 只是短期持有和长期持有的区别 , 当手中资金收紧的时候 , 自然会成为变现的工具 。
英伟达的算盘
收购ARM , 英伟达或许是为数据中心业务添砖加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