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手札|并不能真的保护你,心理学丨“不愿尝试”与“否定不同”( 二 )


但其实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并不奇怪 , 因为虽然我去到了一个并不怎么熟悉的地方 , 但改变的只是地理位置 , 经由曾经经历建立起来的习惯、认知、喜好等并不会因为“我换了个地方”就改变了 , 所以 , 我还是会沿用曾经的习惯、认知与喜好;同时 , 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地方 , 我并没有在这里生活的经历 , 所以 , 即便我要进行转变 , 也因为缺乏相应经历的支撑 , 而没有办法改变、不知道怎么改变 。
那么 , 从后面这个角度 , 其实也就延伸出了:
我亲历了“酱油与鸡蛋”和“菜粥”之后 , 我的世界就由“只包含了家乡的经历”变成“拥有了一些异地的生活经历” , 由此便能诞生出新的、更适合当下的习惯、认知和喜好 , 这样 , 在随后我再去这位朋友那边的时候 , 就有能力根据环境的改变 , 而做出一些适应当下的改变 。
老友手札|并不能真的保护你,心理学丨“不愿尝试”与“否定不同”
文章图片
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 但每个人都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而每个人的世界都建立在自己曾经的经历之上 。
自己的世界里有什么 , 那么曾经多半都是经历过的 , 比如 , 我被教导过什么是糖 , 以及糖是甜的 , 所以我才知道什么是糖 , 并且在吃了糖之后 , 知道这个味道就是甜;
自己的世界同时也存在着习惯、对错与喜好等东西 , 比如 , 我的父母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 , 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我也沾染了一些 , 这样家庭的整体氛围就是“重男轻女”、每次提到类似的问题 , 都表达出“重男轻女”的倾向 , 又再次强化了各自的这个想法 , 这样“重男轻女”的思维习惯就形成了 , 同时与之相应的对错与判别标准也会自然形成 。
那么 , 这时候我在遇到比较独立、有个性、有主见的女性时 , 就会因为她的言谈举止与我心里的观念不同 , 而产生“现实对观念”的冲击 。 这份冲击会带来我们本能的、以否定、拒绝 , 以及生理与心理上的难受为主要表现的反抗 。
而反抗的目的 , 一方面是保证自己不被“不同”侵扰的太厉害 , 一方面则是保护自己不被同化 。 或者说的再直白一点 , 就是为了保证自己是对的、经由曾经经历建立起来的自己的世界是对的、自己世界里存在的观念和想法等是对的 。
大家都在追逐对、证明自己对的时候 , 往往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
“没有互相认同 , 就失去了聊下去的欲望 , 甚至生气”的原因 , 大概就是这个了 。
老友手札|并不能真的保护你,心理学丨“不愿尝试”与“否定不同”
文章图片
说到这里其实还能再延伸延伸 。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与对方对话、对方在他们的世界里回应我们 , 而双方都在真诚的表达自己 , 又都殷切的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 , 可最终不仅没有得到什么理解 , 反而感受到对方总在勉强自己去理解对方 , 那“诉求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失望、“没有得到理解”就会带来焦躁、“对方的勉强、执着与不断的解释”就会带来反抗 。
而我们之所以想要得到理解 , 是因为我真诚的表达了自己从过去经历中看到的东西 , 但是对方理解到了其他的方面、之所以我想要捍卫自己的对错 , 因为对方的对错与我的经历并不相符 , 这让我难以认同、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 , 正被否定 。
经历的存在 , 对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学习成绩提高了 , 父母就开心 , 反之父母就黑着脸 , 这样的经历实实在在的告诉我 , 如果我想让父母开心 , 就得提高成绩 , 因为“父母重视成绩” 。 那么 , 在面对“无论成绩如何 , 父母都一样爱好”的朋友讲述的“父母其实不重视成绩”这句话的时候 , 我就会因为“这跟我经历的不一样”而否定它 。
但是对于世界来说 , 前者存在 , 后者也同样存在 。 而我们这样做的目的 ,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因为缺乏足够的经历 , 而建立起来的、粗浅的对错和对世界的认知;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借此拒绝同化或同化别人 , 这样自己就不需要面对改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