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中国古代的扶贫救灾智慧

扶贫帮困、改善民生 , 实现小康 , 既是当今社会的追求 , 也是古代社会的理想 。古代留下的扶贫救灾故事很多 , 其中有一些体现出先进的治理理念和高超的治理能力 。
纸币|中国古代的扶贫救灾智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仲淹像
范仲淹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指调整经济结构 , 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其实 , 在扶贫救灾工作中 , 同样存在“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扶贫救灾的故事 。
皇祐二年(1050) , 吴中发生大饥荒 , 饿死者的尸体遍布道路 。此时范仲淹主管浙西 , 调发国家仓库粮食 , 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 , 救荒之术非常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 , 爱作佛事 , 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 , 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春天到夏天 , 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 , 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 , 告谕他们 ,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 , 可以趁此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都兴建土木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 , 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
但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百姓 , 荒废政务 , 嬉戏游乐毫无节制 , 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 , 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 , 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 , 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 , 工匠、民夫 , 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 , 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 , 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北宋地方行政区 , 包含杭州)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 , 百姓没有流亡 。
范仲淹在扶贫时注重了方式方法 , 他将扶贫物资的“直接供给”改为“间接供给” , 留下了一段扶贫佳话 。
纸币|中国古代的扶贫救灾智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晏像
刘晏搞起了“大数据决策”
古代扶贫救灾也提倡精准化 , 以避免资源损耗 , 使那些真正需要被帮扶的对象能获得更多资源 。在古代 , 精准扶贫做起来并不容易 ,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不对称 。
这方面唐代改革税赋的杰出人物刘晏就做得很好 。他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就是建立全国性的经济信息网络 , 搞“大数据” 。虽然唐朝没有“大数据”一词 , 但其原理和现代“大数据”差不多 。史料记载:“刘晏初为转运使 , 常以厚直募善走者 , 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刘晏担任转运使时 , 用丰厚的报酬招募善于走访的人才 , 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 , 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 , 用不了几天也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通过这种方式 , 就能调节物价高低 , 让全国物价保持平稳 。
纸币|中国古代的扶贫救灾智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养浩像
张养浩改革货币制度
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在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时 , 遇到了基层官员营私舞弊的情况 。
原来 , 元世祖忽必烈建上都城后 , 听从开国军师刘秉忠的建议发行纸币 , 并将其作为主要货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 。但由于当时的印刷条件所限 , 纸币在长时间使用后 , 极易造成字迹不清或票面破损 , 这就给了某些基层官员可乘之机 。
在张养浩抵达陕西前 , 当地负责救灾的官员曾经给百姓们发放了一些纸币 , 这些纸币大都字迹不清或票面破损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 , 百姓手中的纸币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 , 只得到府库中去调换 , 而那些奸刁之徒就乘机营私舞弊 , 把十贯钱兑换成五贯 , 民间怨声载道 , 差点就酿成了大规模动乱 。在当时 ,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无解难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