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起步可是并不晚....( 三 )

中国集成电路起步可是并不晚....
上海元件五厂生产的元件比如像中国当时最大的半导体企业——上海元件五厂 。 1980年利润高达2070万元 , 职工人均利润1.5万元 。 即使是1985年 , 上海元件五厂的产值仍然高达6713.1万元 , 利润达1261.4万元 。 然而到了1990年 , 上海元件五厂产值下降至1496万元 , 利润竟然仅有2.47万元 , 全厂1439人 , 人均利润仅有区区17.16元 。 熬了没几年 , 这家风光了三十年的中国半导体器件龙头企业 , “春风”里破产倒闭了 。全国疯狂引进落后淘汰技术1982年 , 中国国务院成立了“电子计算机和大型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办公室 。 1984年至1990年 , 中国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 , 纷纷从国外引进淘汰的落后晶圆生产线 , 前后总计达到33条 , 按照每座300-600万美元估算 , 总计花费1.5亿美元左右 。 这33条晶圆生产线 , 多数根本没有商业价值 。 造成这一乱象的根本原因 , 是电子工业部 , 将绝大多数国有电子企业的管理权 , 甩给省市地方政府 , 又缺乏制定执行产业规划的政策权力 。 出现了全国疯狂引进落后技术的奇怪现象 。 还有一个原因是80年代开始 , 国有企业贪污腐败加剧 , 借着进口项目的名义 , 领导干部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出国考察机会 。为了治理散乱差问题 , 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 , 举办集成电路战略研讨会 , 提出“531战略” 。 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 , 攻关1微米技术” , 并落实南北两个微电子基地 。 南方集中在江浙沪 , 北方集中在北京 。 1988年至1995年 , 在政策扶持下 , 中国诞生了五家具有规模的国有半导体企业:江苏无锡华晶电子(原无锡742厂与永川半导体研究所合并)、浙江绍兴华越微电子(1988年设立中国第一座4英寸晶圆厂)、上海贝岭微电子、上海飞利浦半导体(1991年设中国第一座5英寸晶圆厂)、和北京首钢NEC(1995年设中国第一座6英寸晶圆厂) 。1990年8月 , 国务院决定在八五计划(1990-1995) , 半导体技术达到1微米制程 , 决定启动“九0八工程” , 总投资20亿元 。 其中15亿元用在无锡华晶电子 , 建设月产能1.2万片的6英寸晶圆厂 。 由于官僚体系拖延 , 九0八工程光是经费审批就花了两年时间 。 然后从美国AT&T(朗讯)引进0.9微米制程 , 又花了三年时间 。 前后拖延五年时间 , 建厂再花三年 , 导致1998年无锡华晶电子投产即落后(月产能仅6000片) , 华晶还要为此承担沉重的利息支出压力 , 后来不得不甩给了台湾人经营 。 与无锡华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1990年新加坡政府投资特许半导体 , 只用2年建成 , 第三年投产 , 到1998年收回全部投资 。三十年来市场换丢技术1996年7月 , 西方33个国家正式签订《瓦森纳协定》 , 民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传感器等九大类 。 军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22大类 。 中国同样处于被禁运国家之列 。在各方面严防死守下 , 中国企业要想获得先进技术 , 就变得非常困难 。 而外国企业则凭借掌握的先进技术 , 在中国市场予取予求 , 占尽便宜 。1990年 , 中国大幅降低关税、取消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电脑市场 。 顷刻间 , 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 , 长城、浪潮、联想等国内公司溃不成军 。 1991年由美国英特尔和AMD , 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 , 更是让中国计算机产业雪上加霜 。 由于绝大多数整机企业 , 积压了高价买进的芯片 , 从而背上巨额亏损的包袱 , 一家家电脑整机厂商 , 前赴后继般悲壮地倒在了血雨腥风之中 。 长城、浪潮和联想也都元气大伤 。 在微电子集成电路方面 , 国内企业继80年代中后期陆续亏损后 , 90年代纷纷倒闭 , 国内集成电路工业 , 逐步变为三资企业为主的局面 。 据专家估计 ,到1990年代末 , 中国微电子科技水平 , 与国外的差距至少是10年 。在中国本土电子企业土崩瓦解之时 , 中国政府却在大力扶持国外企业 。2012年1月 , 韩国政府审批通过三星在华设厂项目 。 2012年4月2日 , 韩国三星电子宣布在中国西安 , 建设闪存芯片厂 。 项目一期投资将达70亿美元 , 若三期投资顺利完成 , 总投资约为300亿美元 。 西安市为此项目提供了巨额补贴 , 包括:一、韩国三星需要的130万平方米厂房 , 由西安市建设 , 并免费提供1500亩土地 。 二、西安市每年向三星补贴水、电、绿化、物流费用5亿元 。 三、西安市财政对投资额进行30%的补贴 。 四、西安市对所得税征收 , 进行前十年全免 , 后十年半额征收 。 同时 , 西安市还承诺 , 将为项目修建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 。 总的补贴金额保守估计在300亿元以上 。面对这种狮子大开口的苛刻索价 , 西安市竟然全盘接受 。 三星西安项目 , 选址在西安市安区五星和兴隆街道 , 占地9.4平方公里 , 15个村庄3000多户农民被迫拆迁改造 , 引发群众抗议 。 为了调解征地拆迁矛盾 , 西安市干脆派了一批干部吃住在农村 , 专门解决拆迁问题 。西安市这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招商方式 , 实际是用中国土地、中国资金、中国工人 , 来补贴服务外国企业 , 帮助它们占领中国市场 , 压制中国本土企业发展 。 这在其他国家是极其滑稽的行为 。 也无怪乎北京、重庆不要这种项目 。三十年来 , 看看中国尽数破产倒闭的本土电子企业 , 再看看各省政府 , 花费巨额资金 , 补贴扶植的无锡海力士、西安三星、大连英特尔、南京台积电 , 不禁令人感叹 。国家科技人才自生自灭今天中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 最大的困难是科技人才缺乏 。 而上个世纪50年到80年代初 , 中国科技产业高速发展之时 , 也曾经人才辈出 。1958年9月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室,王守觉等人 ,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 , 频率达到150MHz 。 后在中科院109厂批量生产 , 为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乙型晶体管计算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 , 提供了12个品种、14.5万多只锗晶体 。 后又为计算所研制的109丙型计算机 , 提供了大量晶体管元器件 。 109丙机字长48位 , 平均运算速度每秒11.5万次 。 该机共生产两台 , 为用户运行了15年 , 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5年 , 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与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元件五厂等单位合作 , 开始研制655型数字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 , 由陈仁甫(照片右侧)副研究员主持 , 重点攻克TTL集成电路 。 1969年在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投产 , 定名TQ-6型计算机 , 每秒运算100万次 , 配备磁盘操作系统 , 语言编译程序 。1971年 , 上海复旦大学自主研制的719计算机 , 由王世业、顾芝祥、陈志刚等人参与研制 。 1975年复旦大学研制FD-753计算机 。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 , 结合那时美国IBM360/370、欧洲TSS、日本FACOM等计算机系统和我国DJS-260、北大150等计算机系统 , 最终确定753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研制目标是:具有处理速度浮点运算200万次以上的主机系统;实现分时计算机系统;多进程分层管理的微内核操作系统 。1979年上海元件五厂和上海无线电十四厂 , 联合仿制(逆向工程)成功8080八位微处理器(编号5G8080) 。 8080为美国英特尔公司在1974年推出的第二款CPU处理器 , 集成6000只晶体管 , 每秒运算29万次 。 自1975年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以后 , 8080芯片帮助英特尔在几年后占据了电脑芯片的霸主地位 。 德国西门子仿制出8080芯片是在1980年10月(Siemens SAB 8080A-C) , 比中国还晚一年 。 日本也仿制过8080芯片 。1980年 , 日本代表团还到上海访问 , 上海当年的电子工业拥有良好产业基础 。 上海冶金研究所研制的离子注入机 , 还曾出口日本 。 而短短十年之后 , 上海电子工业全面破产倒闭 。在上世纪80年代 , 科技项目“下马风”盛行的同时 , 科研部门在全民经商 , 国防靠后的热潮中推行市场化、自负盈亏、军转民等 。 一些有丰富经验的科技人员被迫向外流失 , 造成科研队伍人才流失 , 形成技术断代 , 这才是最为可惜的 。 最终使中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 许多行业至今仍臣服于外国产品面前 , 巨额外汇白白花掉 。1989年4月30日 , 台湾省新竹科技园区 , 台积电早期的厂房才刚建成 。 当台湾人砸重金介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的时候 。 中国历时30年间积累起来的集成电路科研力量 , 在“春风”里土崩瓦解 。到1997年 , 中国经济濒临崩溃 , 全国几十万家国有企业破产倒闭 , 全国下岗失业工人超过4000万人 。 连小小一个台湾省的GDP , 都几乎达到了整个中国的一半 。今天 , 中国企业正致力于重振集成电路产业 , 但道阻且长 , 追赶更需努力 。 而在奋力追赶的同时 , 我们需要铭记这段历史 , 吸取教训 , 我们既要认清自己的短处 , 也不要因为美国禁运中兴 , 就妄自菲薄 , 否定所有人的努力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注:文章主体内容源自“手抄报” , 部分资料源自:《DRAM芯片战争——1970-2017输赢千亿美元的生死搏杀》、天涯社区《欲哭无泪:改革开放后下马的中国尖端军工项目》、北京日报2007年文章《718岁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