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起步可是并不晚....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只比美国晚几年 , 为何如今却落后20年?近期 , 中兴被美国禁售事件引起了全产业链乃至全国人民的热议 , 一时间各种角度点评的文章纷纷扑面而来 , 而其中绝大多数文章都直指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落后才是问题的根源 。 有人说 , 中国改革开放才40年 , 技术上的差距是必然的 , 追赶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 。 但是 , 实际上 , 在40年前 , 中国已经几乎追赶上了当时美国的步伐 , 在集成电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然而也是我们自己亲手放弃了自己的优势 。“超级工程一览”回顾上世纪中国集成电路急速发展的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 , 美国已经在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宝座上 , 稳坐了50年 。 而中国 , 是个连汽油铁皮桶都无法生产的落后农业国 。 全国五亿多人口中 , 80%以上是文盲 , 农村文盲率超过95% 。 就是在这样的巨大差距下 , 中国亿万人民由主席领导 , 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业追赶进程 , 创造了上世纪世界半导体工业历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时 , 全中国只有6个比较像样的有线电和无线电工厂 , 职工近3000人 , 旧式机床不到1000台 , 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几乎为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 为解决军队电子通信问题 , 国家成立电信工业管理局 。 随后在全国第一次电信工业会议上 , 筹建电子管、无线电元件和交换机生产厂的动议被正式提出来 , 并很快得到批准 。1951年10月底 , 中苏第二届商务谈判正在莫斯科举行 。 中方代表团成员、中央军委通信部器材处副处长郭平欣向当时与中国关系密切的苏联莫斯科方面探寻援建电子管、无线电元件和交换机生产厂可行性 。结果 , 援建电子管厂和交换机厂的动议得以顺利通过 , 电子元件厂却被苏方拒绝 , 理由说来倒也简单:“援助电子管厂是可以的 。 至于无线电元件 , 连我们的工厂都是东 德(民主 德国)帮着建起来的 , 你们去请东德帮忙吧 。 ”1951年底 , 时任电信工业局科技处的处长的罗沛霖奔赴东 德与时任东德重工业部部长的齐勒会谈引进电子管技术事宜 。1952年 , 东 德方面尽最大努力 , 给罗沛霖提供了种类和规格繁多的产品 , 如果将它们列成清单 , 数量绝对过万 。 千挑万选之后 , 罗沛霖最终确定了引进18家单位的80多项产品 , 初步核算需要1万4千亿元 , 后来经过货币改革 , 按照10000比1的比例折算 , 需要1亿4千万元 。 而在当时 , 10元钱就可以满足一个人一个月的正常开销 。随后 , 中方在北京酒仙桥筹建北京电子管厂(即现在的北京京东方) , 由东德提供技术援助 。 该厂总投资1亿元 , 年产1220万只 , 是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 。 除此之外 , 酒仙桥还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北京电机总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下辖706、707、718、751、797、798厂)、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 。
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 , 国务院制定科技发展12年规划 , 将电子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目标 。 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 。 为了培养电子工业人才 , 教育部集中全国五所大学的科研资源 , 在北京大学设立半导体专业 。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学生中 , 出现了大批人才 。 如中芯国际董事长王阳元、华晶集团总工程师许居衍、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 。1958年 , 上海组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 , 及上海元件五厂、上海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等企业 。 使上海和北京 , 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南北两大基地 。 196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半导体研究所 , 同年组建河北半导体研究所(现为中电集团第13所) , 进行工业技术攻关 。1962年由中科院半导体所 , 组建全国半导体测试中心 。1963年中央政府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 , 主管全国电子工业 。1966年 , 中国电子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 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基本成型 。 电子工业开始与纺织、印染、钢铁等行业结合 , 实现自动化生产 。1968年 , 北京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 , 上海组建无线电十九厂 , 至1970年建成投产 , 形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霸” 。 其中北京878厂主要生产TTU电路、CMOS钟表电路及A/D转换电路 。 上海无线电19厂 , 主要生产TTL、HTL数字集成电路 , 是中国最早生产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的专业工厂 。1977年四机部投资300万元 , 建设6000平方米集成电路洁净车间 。 到1990年该厂累计生产509种集成电路 , 产量4120万块 , 产值3.25亿元 。 该厂后来合资为上海飞利浦半导体 。1968年 , 国防科委在四川永川县 , 成立固体电路研究所(即永川半导体研究所 , 解放军1424研究所 , 现中电集团24所) 。 这是中国唯一的模拟集成电路研究所 。 同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 。 拉开了中国发展MOS集成电路的序幕 。 1970年代永川半导体研究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878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 。 之后又研制成CMOS电路 。 至1990年底 , 上无十四厂累计产量为3340万块(后来合资成为上海贝岭半导体)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 , 中国从欧美大量引进技术 。 由于集成电路产品利润丰厚 , 全国有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厂建成投产 。 包括四机部下属的749厂(甘肃天水永红器材厂)、871厂(甘肃天水天光集成电路厂)、878厂(北京东光电工厂)、4433厂(贵州都匀风光电工厂)和4435厂(湖南长沙韶光电工厂)等 。 各省市另外投资建设了大批电子企业 。1973年8月26日 , 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05机 , 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燃料化学工业部 , 等单位协助研制成功 。1975年 , 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小组 , 由王阳元等人 , 设计出我国第一批三种类型的(硅栅NMOS、硅栅PMOS、铝栅NMOS)1K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 它比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制的C1103要晚五年 , 但是比韩国、台湾要早四五年 。 那时韩国、台湾根本就没有电子工业科研基础 。也就是说 , 如果延续发展路线和势头 , 中国在电脑和集成电路产业应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与美国齐头并进 , 甚至赶超美国 。80年代起被日韩台赶超1973年 , 借着中美关系缓和及欧美石油危机的机会 , 中国希望从欧美国家 , 引进七条3英寸晶圆生产线 , 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 。 这要比台湾早2年 , 比韩国早4年 , 那时候台湾与韩国还没有电子工业科研基础 。 1975年美国英特尔才开始建设世界第一座4英寸(100mm)晶圆厂 。 但是由于欧美技术封锁 , 中国国内政治变故 , 最终拖了七年 , 中国才得以引进三条已经落后的3英寸晶圆生产线 , 分别投资在北京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 , 航天部陕西骊山771研究所(西安微电子研究所) , 和贵州都匀风光电工厂(4433厂) 。 其中北京878厂的3寸晶圆生产线 , 直至1980年才建成 , 已经比台湾晚了3年 , 比韩国晚2年 。
推荐阅读
- 苍井空,或者村上春树
- 中国争取释放孟晚舟采取的胁迫外交不会奏效
- 美媒声称:美军U2飞越中国军演区域,中没有战机能拦
- 韩国与中国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 中国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看日本的衰落
- 全中国自己也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总计3387人
- 中国再次大举进口美国玉米大豆,玉米价格怎么走?
- 突发!两名中国籍高校研究人员在美被捕
- 两名中国籍高校研究人员在美被捕,因“窃取机密”
- 沙漠|中国在荒漠中挖出大水库,美国专家:赶紧停手!原因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