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对王熙凤的建议太天真

|秦可卿对王熙凤的建议太天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最早离世的一个人 。对于她的死 , 大家都觉得非常惋惜 。贾宝玉听闻秦可卿去世的消息后 , 甚至吐出一口鲜血 。
秦可卿行事温柔平和 , 是贾府的儿媳妇里“第一得意之人” 。她也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人 。她在临死之前 , 把对贾府未来的思考告诉了王熙凤 。秦可卿对王熙凤的嘱托是发人深省的 。
秦可卿告诉王熙凤 , “月圆则亏” , “水满则溢” , “登高必跌重” 。她清楚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 , 贾府迟早会衰落 。她是希望王熙凤可以早做打算 , 为家族留有退路 。
她的计划是 , “趁今日富贵 , 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 , 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 。合同族中长幼 , 大家定了则例 , 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 。如此周流 , 又无竞争 , 亦不有典卖诸弊” 。秦可卿明白 , “便是有了罪 , 凡物可以入官 , 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她对宗族子弟的规划是 , “子孙回家读书务农 , 也有个退步” 。
简而言之 , 秦可卿是希望王熙凤把祭祀产业化 , 把家塾也产业化 。她是希望把贾府由一个封建贵族乡绅变成一个耕读之家 。
刘禹锡有诗写得好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有做寻常百姓 , 子孙后代才不会在富贵场温柔乡里丧失斗志 , 家族才可以远离政治的漩涡而保有一份安宁 。
|秦可卿对王熙凤的建议太天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可卿的想法有点天真了 。首先 , 她没有意识到家族内部充满了勾心斗角 。大房二房之间 , 长幼嫡庶之间充满了敌意 。所以 , 让大家毫无私心地保障祭祀的供给 , 是不可能的 。而且 , 秦可卿没想到 , 那些已经过惯了寄生生活的纨绔子弟 , 是不可能安心在乡间读书务农的 。但是秦可卿的这个设计还是比较符合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规划 。
比如南宋的陆游 , 在回到故乡绍兴之后就开始享受田园生活了 。他在诗作《读书》里声称 , “坐令事业见真儒 , 老农不恨老耕锄” 。他也是这样表达自己对儿孙的希望的 , “为贫出仕退为农 , 二百年来世世同 。富贵苟求终近祸 , 汝曹切勿坠家风 。吾家世守农桑业 , 一挂朝衣即力耕 。汝但从师勤学问 , 不须念我叱牛声(《示子孙》)” 。
在经历了无数宦海风波后 , 陆游看透了官场的艰险 , 希望儿孙保持耕读传家的家风 。他不反对儿孙读书做官 , 但是希望儿孙能够早日归农 。他不愿意儿孙和自己一样在官场遭受挫折 。这样的叮嘱体现出陆游对儿孙的一片良苦用心 。
当然 , 陆游也有“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声 。这是陆游作为一个爱国者最后的呐喊 。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
陆游在诗里有这样的表达 , “我诗慕渊明 , 恨不造其微 。退归亦自晚 , 饮酒或庶几 。(《读陶诗》)” 。
他在家训里也是这样写的 , “吾家本农也 , 复能为农 , 策之上也” 。可见 , 陆游直到晚年也坚持耕读传家的作风 , 希望儿孙可以把这种家风传承下去 。
辛弃疾也一样 , 他在晚年在带湖一带造庄园 , 规模很大 。他的词《西江月》里就有“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他也崇拜陶渊明 , 写过“若教王谢诸郎在 , 未抵柴桑陌上尘 。(《鹧鸪天》)” 。
【|秦可卿对王熙凤的建议太天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