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走出“同温层”才能打破“信息茧房”
如何在社交网络中打破“信息茧房”?与社会学理层面的讨论不同 , 这个问题指向的 , 既不是“信息茧房”的成因 , 也不是“信息茧房”的性质 , 而是一种直白、强烈的“信息焦虑” 。 对于那些不甘于在信息摄取上任人摆布的人而言 , 他们对“信息茧房”了解得越多 , 就越担忧自己是否已经身陷其中 , 进而为此感到焦虑 。
由于当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获取平台就是各种社交媒体 , 人们很关心如何在社交媒体中打破信息隔离 。 遗憾的是 , 在社交网络上 , 我们很可能无法打破“信息茧房” 。
对个人而言 , “信息茧房”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 , 第一大原因 , 自然是个人对信息的主观偏好 , 而第二大原因 , 便是每个人身边的“社交圈” 。 俗话说 , 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 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赛博空间 , 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地与意气相投的人亲近 , 而对“三观不合”者敬而远之 。 这种几乎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社交偏好 , 将观念不同的人群划分成了相对隔离的“同温层” 。
【社交网络|走出“同温层”才能打破“信息茧房”】每当我们产生自我怀疑时 , 最本能的反应就是以身边的人为标尺 , 衡量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 然而 , 社交“同温层”的存在 , 很有可能让这种衡量变为无效的衡量 , 从而阻断个人的反思进程 。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 我们常常会在不确定该如何作出判断时听取身边人的意见 。 但在“同温层”的影响下 , 我们能听取意见的对象 , 很难说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旁观者” 。 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看待问题的角度 , 很可能与发问者高度一致 。 与“同温层”沟通 , 就像是和镜子里的自己对话 。
最近几年 , 有个颇为流行的概念 , 叫做“走出舒适圈” 。 之所以鼓励人们“走出舒适圈” ,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长期待在“舒适圈”内 , 很容易让人变得迟钝懒散 。 “走出舒适圈”说起来容易 , 做起来却颇难 , 既需要拿出十足的毅力 , 也需要一点面对风险与不适的勇气 。 社交“同温层”就像是信息获取的“舒适圈” , 要走出这个“舒适圈” , 同样十分不易 。
社交媒体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大行其道 , 关键原因之一 , 便在于其运行逻辑与人类的偏好高度符合 。 在社交媒体上 , 我们既可以自由挑选关注的对象 , 也可以与现实中的朋友深入交流 。 这种“舒适感”是社交网络俘获用户芳心的秘诀 。 然而 , 除非剥离社交媒体的“社交”要素 , 否则人们注定不可能打破“信息茧房” 。
有人或许会说: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主动挑选一些意见相左的人关注 。 但是 , 这种“反人性”的操作终究难以持久 。 毕竟 , 关注与拉黑的按钮掌握在用户自己手中 , 当用户接收不合心意的信息 , 很难仅凭自制力压下“眼见心烦”的冲动 。 用户眼里的“不同意见” , 只能给人提供“兼听则明”的幻觉 , 而并不能让人听进多少真正的逆耳忠言 。
有人说:这是一个属于社交媒体的时代 。 从互联网用户的流动趋势上看 , 这句话确实不假 。 但是 , 倘若说社交媒体可以就此取代专业机构媒体 , 我却万万不能同意 。 把获取信息的重任全部托付给社交媒体 , 无异于张开双臂拥抱“信息茧房”的到来 。 只有加强媒介素养 , 学会通过公共媒体获取信息 , 才不至于在自以为开放的“镜中世界”越陷越深 。
杨鑫宇
推荐阅读
- 社交|扎克伯格表示 Facebook有关“基诺沙卫队”的裁决是“一个操作上的错误”
- 经营|持续IP化经营 游族网络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 网络赌博|这个注册会员达120万人的网络赌博平台,被警方打掉!
- 社交|TikTok:尚未收到Centricus和Triller的竞标
- 社交|Centricus和Triller寻求以200亿美元收购TikTok资产
- 特朗普妻女不和?梅拉尼娅对伊万卡“翻白眼”引爆网络
- 办学|武大、华科大在同一校园办学,将正式入驻国家网安基地网络安全学院
- 总决赛|《浪姐》总决赛只诞生一个成团名额,剩下的名额由网络投票产生
- 网络直播|迷你世界:法庭判决结果是什么?迷你将何去何从?
- 社交|TikTok网红为未来担忧:受伤的是我们和品牌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