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3团购门剧情再反转:拼多多称已交车,特斯拉质疑“假新闻”( 二 )


特斯拉单方面解除订单系违约行为
在张毅陷入交付风波的同时 , 另一位参与宜买车在拼多多平台发起的“特斯拉中国Model 3 2019款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万人团购活动的上海车主秦先生已顺利完成提车 , 并为车辆办理了保险 。
8月16日下午 , 秦先生通过特斯拉官方提供的送车上门服务成功完成其在拼多多平台团购的国产Model 3车型 , 同时还享受了拼多多与宜买车提供的2万元购车补贴 。
张毅认为 , 特斯拉此举属于“区别对待” , 并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 “特斯拉在消费者支付价款完成后 , 就不能再有约定 , 车主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认为 。
对此 , 上述特斯拉相关负责人表示 , 特斯拉一直在积极与张毅沟通 , 并明确会给予一定补偿 , 但未得到车主的认可 。
特斯拉|Model 3团购门剧情再反转:拼多多称已交车,特斯拉质疑“假新闻”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秦先生提供的其在拼多多订车的电子券码可以看出 , 秦先生于7月26日零时在拼多多平台宜买车汽车旗舰店下单 , 并完成了25.18万元的团购款项支付 , 成交时间为8月10日 。
特斯拉|Model 3团购门剧情再反转:拼多多称已交车,特斯拉质疑“假新闻”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了解 , 此次获得优惠购车名额的车主将个人信息提供给宜买车 , 由宜买车代替车主向特斯拉官网创建订购订单 。 最后 , 由拼多多平台向特斯拉交付款项 。 而张毅之所以被特斯拉方面拒绝交付车辆 , 是因为其在与特斯拉产品销售专员沟通支付尾款和提车事项时 , 透露了其尾款将由第三方拼多多支付 。
基于此 , 特斯拉交付人员以“我司怀疑此订单为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您的名义下单 。 实际上构成向我司隐瞒真实下单信息 , 我司此前公告已经声明拼多多的该团购活动未经授权 , 您应当向付款购车的商家要求交付车辆或者退款”为由拒绝向其交付新车 。
上述特斯拉相关负责人表示 , 上述上海车主秦先生能提车成功 , 主要是由于其在与交付人员沟通时对拼多多代付一事进行了隐瞒 。
特斯拉|Model 3团购门剧情再反转:拼多多称已交车,特斯拉质疑“假新闻”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斯拉从未委托其他平台或商家进行销售活动 , 任何涉及转卖的订单 , 特斯拉有权单方面解除协议 。 在特斯拉与客户签署的购车协议中也有明示 , 任何涉及转卖的订单 , 特斯拉有权单方面解除该协议 。 ”特斯拉方面表示 。
采访人员查阅特斯拉与客户签署的购车协议后发现 , 《禁止转卖》条款显示:特斯拉直接面向客户销售汽车 。 对于任何和我司认为其目的是为了转卖的订单或者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订单 , 我司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 。
特斯拉|Model 3团购门剧情再反转:拼多多称已交车,特斯拉质疑“假新闻”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网
对于特斯拉单方面解除与张毅的购车订单 , 邱宝昌表示 , 合同成立后 , 特斯拉单方解除订单是违约行为 。 “车主交完定金完成下单时 , 双方合同即成立 。 当事人另有约定的 , 从其约定 。 但特斯拉在收到消费者提供的支付价款后 , 约定就不成立 。 ”邱宝昌告诉采访人员 , 根据相关规定 , 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约定消费者支付价款后合同不成立;格式条款等含有该内容的 , 其内容无效 。
拒绝交付或面临天价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 , 特斯拉以违反“禁止转卖”协议为由单方面解除订单 , 也引发了热议 , 业内多名律师皆认为是不合规的做法 。
“特斯拉单方面解除合同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 , 如果消费者起诉特斯拉 , 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的并承担违约损失的 , 法院大概率会支持 。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表示 。
对于特斯拉的“禁止转卖”条款 , 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律师杜满清认为 , 如果拼多多以单个购车者的名义下单且直接收款 , 而后续购买者将订单转让给在拼多多平台的客户 , 与特斯拉签订购车合同的购车者才算违反了上述条款 。
事实上 , 拼多多和宜买车在此次购车活动中 , 扮演的是为车主“代付款”的角色 。 “特斯拉的购买条款中并没有明确不能代付 , 所以特斯拉此次的行为并不合法 。 ”邱宝昌表示 , 拼多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特斯拉的买卖关系 , 双方是委托支付价款行为 。 即拼多多受消费者委托 , 代为支付汽车价款 。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则表示 , 特斯拉“禁止转卖”条款本身并不违规 , 但消费者以个人名在特斯拉官网下单购车 , 只是在最后付款环节由拼多多或平台商家代付 , 这并不能认定为违反其订购条款的“禁止转卖”行为 。
在杜满清看来 , 特斯拉“禁止转卖”的格式条款 , 实际上是限制购车者作为消费者选择的权利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十四条规定 ,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 , 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 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