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两山”之路15年:浙江厚植生态优势 “数说”林业嬗变

中新网杭州8月19日电(记者 方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 , 保护生态 , 生态就会回馈你 。 ”从事林业工作30年 , 浙江省林业局副局长陆献峰对这句话感受颇深 。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 , 从浙北竹海到浙南山林 , 从浙东海岸到浙西深谷 , 林业就像一根扁担 , 一头挑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 另一头担着显著的经济效益 。
曾几何时 , 无节制的伐树毁林曾让生态一度蒙难 。 从矛盾制约关系 , 到相互依存关系 , 再到辩证统一关系 , 15年间 , 浙江林业系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 扎实推进森林浙江建设 ,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 “数说”林业嬗变 , 以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全国8%的林业总产值 , 实现了从“森林资源小省”向“林业经济大省”的跨越 。
完善顶层设计抓牢林业生态建设“牛鼻子”
和别的业界不同 , 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 , 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 。 其公共产品的属性 , 决定了政府是林业生态的主导力量 。
今年5月 , 浙江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的若干意见》 , 明确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从每亩31元提高到33元 。 “公益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 2018年全省公益林涵养水源197多亿吨 , 相当于1400多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 ”陆献峰告诉记者 , 这是自2004年以来浙江第11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 从每亩8元提高到目前的最低每亩33元 。
“我们每年收到公益林补偿金就像收到过年红包一样开心 。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垵口乡大山村林农孙金花家里有120亩省级生态公益林 , 按照新出台的补助标准 , 加上市、县两级的其他补助 , 她家的公益林能够拿到4000多元的补助 。 截至2019年底 , 浙江有省级以上公益林4549万亩 , 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50亿元 , 惠及330万农户1300余万人 。
有像孙金花一样受惠的林农 , 也有像沈连根一样收到企业“关停令”的村民 。 “我办了20多年毛笋加工作坊 , 每年净收入有80多万元 , 虽然赚钱 , 确实也让村里臭气熏天 , 竹林也受到了很大的污染 。 ” 。 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的沈连根告诉记者 , 和他一起被关停的污染企业有一大批 , 现在都转型做民宿了 。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 让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 ”在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胡侠看来 , 不管是“孙金花”还是“沈连根” , 不管完善“补偿机制” , 还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其目的就是厘清责权 , 强化举措 , 牢牢抓住林业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 。
公益林有保护制度 , 企业有排放红线 , 招商引资有环评红线 , 针对干部考核 , 浙江省也划出一道道制度红线 。 《关于实施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森林浙江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 , 一揽子政策不断完善着浙江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 让绿色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 根据最新的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 , 2019年 , 浙江省森林覆盖率(含一般灌木林)达到61.15% , 居全国前列 , 较2004年的60.49%提高了0.66个百分点 , 15年来持续保持高位稳定并实现稳中有增 。
资本上山入林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 , 良好林业生态也逐步惠及民生——既要“绿” , 又要“富” 。 2019年 , 浙江出台《关于支持工商资本“上山入林”投资林业产业的若干意见》 , 鼓励和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上山入林” , 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
“这种仿野生种植的黄精 , 市场价在65元/公斤 , 丰收时一亩山产出4万元不成问题 。 ”2014年 , 黄华龙顺应“林下经济”发展大潮 , 回到家乡建德市 。 成立李家镇长林村药材专业合作社 , 流转当地山林500余亩 , 租期12年 。 “我非常看好在长林村投建名贵药材种植基地 , 中药材喜阴 , 这里有深山浓雾的成长环境 。 中药材们吸着雾气 , 喝着露水 , 品质自然好 。 ”黄华龙说 , 有了好生态做基石 , 只要每季按时除草、捉虫、施肥即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