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改革|一位河南老人的扎根之旅

城管改革|一位河南老人的扎根之旅
文章图片

纪录片《城市梦》剧照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峰实习生郑艳
在人们观念中 , 纪录片就是客观冷静记叙事态发展的艺术形式 , 但矛盾四起 , 剑拔弩张却是观众对《城市梦》这部纪录片的第一观感 。
8月28日 , 我国首部反映城管和摊贩之间关系的纪录电影《城市梦》将在全国公映 , 影片讲述了一位河南老人王天成如何为自己的“城市梦”在武汉打拼 , 而武汉城管部门又在不经意间迎接了堪称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
刚开始 , 也许观众会带着某种固有观念去看电影 ,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 , 观众们紧绷的精神会逐渐放松 , 脑海中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 会对“城管”的印象产生改变 , 更会对城市化进程下人们的拼搏精神感同身受 , 电影展现的是冲突 , 反映的是善意 , 探讨的是人性 , 因为故事的结尾并不是一地鸡毛 , 而是“男主角”王天成脸上那一抹动人的笑意 。
【城管改革|一位河南老人的扎根之旅】日前 ,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城市梦》相关主创人员 , 听听他们是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挑战这次创作的 。
河南老人王天成一家的“生存保卫战”
鲁磨路是武汉市区的一条热闹大街 , 70岁的河南农民王天成就靠人行道上的一个电话亭和简陋的水果摊维持一家的生计 , 他们与武汉城管“斗争”了14年 , 王天成是脑中风患者 , 妻子癌症晚期 , 儿子是没有右手的残疾人 , 他们唯一的开心果是正读初中的孙女萍萍 , 她健康开朗 。 “一家人留在城里 , 萍萍成为城里人”是全家人的梦想 , 日子过得艰难而平实 。 直到有一天 , 鲁磨路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打造“珠宝一条街” , 需要彻底清理所有沿街摊贩 , 王天成一家和城管中队的矛盾开始升级 , 一场“生存保卫战”就此展开……
从王天成的角度来看 , 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 这是王家不想回老家最主要的原因 。 重要的是 , 王天成认为自己的亭棚是上一届城管局长给的 , 完全合法 。 于是他尝试各种方法试图保住全家的利益 , 面对王天成的抗争 , 城管部门也展开还击 , 用高音喇叭在街道上宣传城市管理政策 。 附近的市民也开始加入到“该不该取缔王天成水果摊”的讨论中来 , 其中包括高校教授 , 老红军 , 还在上学的高校学生 , 以及周边社区的居民 。
城管希望通过合理治理 , 真正给市民创造一个干净、井井有条的城市 。
双方都带着一份“城市之梦”在鲁磨路展开较量……
用真实镜头体现人文关怀
《城市梦》由高口碑纪录片《生门》原班人马打造 , 制片人戴年文介绍 , 该片拍摄于2014~2015年间 , 当时留意到城市管理执法是社会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 便试着与武汉城管联系 , 经过协商后 , 对方答应了拍摄要求 , 并且表示“我们是阳光执法 , 欢迎你们来拍 。 ”确定拍摄主题后 , 剧组在鲁磨路遇到了王天成一家 ,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 , 便确定了以他们一家为拍摄对象 。
谈到创作灵感 , 导演陈为军介绍 ,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发展、变化是触动他制作这部纪录片的主要缘由 。 即使是在国内 , 也有很多观众未能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中国的巨变 , 就像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关系 , 并不是猫和老鼠那样简单 。 于是在《城市梦》中 , 一方面可以看到王天成带着老弱病残的家人如何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与城管进行争斗 , 另一方面则是城市管理者想方设法与他们沟通、互动甚至是发生戏剧化的冲突 。 而穿插在这一过程中还有王兆阳被父亲的亲情裹持下矛盾的迸发 , 这使得影片更具多元化色彩 。
人文关怀是陈为军在影片中力图体现的 , 他表示 , 之所以把《城市梦》定位为纪录片 , 是因为影片以客观、全面的方式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 , 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 而不是简单化地将冲突双方置放于争斗的状态 。 影片中有一句由城管队员说的话是:他们是生活的弱者 , 我们是工作的弱者 。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冲突是城市文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 短期里还会继续发生 , 《城市梦》所记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 对于后来者在处理这类冲突时也会有所启示 。 另一方面 , 随着镜头、叙事跟随着王天成一家的变化 , 人文主义关怀也逐渐体现出来 , 让观众沉浸其中 。


推荐阅读